七一社区        注册

防治“作风病”还得找对医路

陈昱旭

2014年01月16日15: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当前,反“四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教育实践活动也进入了“转段”阶段。但仍有一些干部的“作风病”藏着掖着,既影响自身成长,又败坏党和政府形象。若在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二阶段不加以防治,任其发展下去,甚至讳疾忌医,待到病入膏肓时,终将致命。个人认为,患有“作风病”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对医路。

“自我诊断”查健康。自己要常“照镜子”,要往“实”处照、往“深”处瞧、看到自己真容、找到自身短处,扪心自问工作是不是为民,工作是不是务实、工作是不是清廉。可以通过“自己找”、“互相评”的方式,对自身“作风健康状况”作出“自我诊断”,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律情况。同时,根据查找中的不足,自我匡正,改进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树立良好形象。也只有常“照镜子”,才能盯住自己、发现问题、找到缺点,做到修身正己、常敲警钟。

“望闻问切”诊病因。“望闻问切”可为“作风病”号脉查病。“望”即明察暗访。抽查干部工作作风,看干部学习作风浓不浓,工作作风实不实,生活作风正不正。“闻”即广开言路。针对干部工作作风,广辟渠道倾听群众的声音,聆听群众的想法,细听群众对干部的要求。“问”即民主评议。拓宽群众参与监督的途径,开展行风评议工作,寻问群众对干部作风满意不满意,对干部的作法高兴不高兴。“切”即整体评价。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和干部作风的好坏进行定性,确定其所犯何病,犯多病还是一病,犯主要病是什么。通过对干部作风“望闻问切”后确诊,最终为作风整改的良方开出做好准备与铺垫。

“对症下药”去患症。对突出问题进行“确诊”后,就要辨症施治,开好“处方”。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教育引导干部改进学风、文风、会风,真正把心思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深入基层实践、不关心群众疾苦,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抵制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诊治“四风”,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准穴位、抓住关键、切中要害,对症下药,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药到病除。

“刮骨疗毒”治痼疾。少数干部的“作风病”并非是一日成疾,“小病”可放一放、缓一缓,这种无关大碍的心理长此以往,必将恶化为“重症”。倘若再任其发展,转化为膏肓之疾,将不可救药。趁其还未发展到“不治之症”的“重病”之时,要舍得用刮骨疗毒的狠方,尽管难免会剧烈阵痛,但却行之疗效。针对“病根”,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以教育转化和党纪政纪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净化心灵、刺激灵魂、去根清源,使肌体快速恢复健康。

“巩固疗效”防复发。“作风病”属“慢性病”,易复发,决不能隔靴搔痒,治好就放。可建立干部“作风健康体检”资料,实行动态关注、常态监管,采取监督、回访、约谈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健全预防、监督、惩处机制,把干部作风建设晒在阳光下,把官员权力关进笼子里。要时常关心曾“患病”干部,鼓励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提醒其汲取教训、警钟长鸣,鞭策其自我加压、奋发有为,敦促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及时复查复诊,防止“病情”复发。

以上五方,旨在预防“未病”的干部,刹住“欲病”的干部,治愈“已病”的干部。诚然,防治“作风病”,要下决心、不护疼,要退下官气、接上地气,要树立清新正气、摒弃歪风邪气,这样才能保证党和干部的肌体健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