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松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据1月15日人民网)
关于公正无私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决定了我们党没有任何的私利,而作为党的干部也要自觉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以正确的“公私观”为基础,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地位观,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真正做到总书记所说的“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从干部个人的角度来讲,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也是保持清正廉洁、提高执政能力、正确履职尽责的客观需要。从反面来看,一些腐败案件警示我们,领导干部走向贪腐往往都是从“公私不分”开始,从贪公家一点便宜演化成索贿受贿,从为个人办私事演化成有目的的“权力寻租”。从正面来看,“公生明,廉生威”,一个干部只有公正无私,才能兼听则明,才能不被人蒙蔽;“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要想在工作上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首先就是做到公正无私,不断提升个人形象,并以此来提高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有少数领导干部“公私观”存在偏差,“私”的色彩太浓、成分太重。分析这些“私”的表现和原因,一是谋取私利,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而不是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对自己有利的就办,没利的就不办;二是暗藏私欲,有的不一定追求物质利益,但拈轻怕重,怕吃亏,该做的事情不去做;三是心存私好,有的主观上不追求个人私利,但实际上难以避免个人私好的影响,处理一些事情不能做到客观上的公平公正。
那么,究竟应该树立怎样的“公私观”,怎样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总书记在讲话中已经指明了方向。第一,要有一条不因私废公、不以权谋私的底线,不管权力多大,不管诱惑几多,始终坚持“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把“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一条底线来坚守。第二,要有一个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境界。作为党的干部,要自觉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谈奉献,不谈索取;只比工作,不比待遇。第三,要有一种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的自觉。强调“无私”不能无限拔高,干部也可以有不妨碍“公”的“私”,有“公”满足之后的“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切不可优先安排、有意放大自己的“私”。
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参透公与私的关系,划清公与私的界限,中央的要求已经明确。我们期待领导干部练好这个为政的基本功,修出这个为政的大功德。
相关专题 |
· 大别松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