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回首2013,在这一年的记忆里,有数不清的“开始”、说不完的变化、道不尽的勇气。那些宏大叙事的关键细节中,往往有对未来的指向。值此岁末,我们特别邀请几位评论人和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回望、检视我们刚刚走过的这段历程,感受2013年“逢山开路”的挑战与决心
——编者
难忘,改变未来的历史片段
徐立凡
那些发生在2013年的片段,许多都将具有历史性效应。
难忘“不再刺激”。年初,国内国外都在猜测,中国经济政策将保持刺激,还是转向稳健?新一届领导集体一上任,清晰的政策信号即刻放出——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无需刺激。一年的风雨兼程证明,不再依赖刺激政策的中国经济航船,可以顺利抵岸。
难忘“以开放促改革”。超越经济数据,响起了2013年最强音——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9月底,上海自贸区挂牌,“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冀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格局。力度之大,超出许多观察家意料。
难忘“将GDP崇拜请下神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在河北调研、湖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随之,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GDP的权重被弱化。在年尾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GDP数据不再被列为刚性指标。健康的经济增长观,开始与执政体系相匹配。
难忘“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主旋律,贯穿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16个方面60项改革。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无论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还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都是以发展人的权利为着力点纠正机制体制弊端,开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源泉。
诸多片段的背后,是更加理性、波澜壮阔的雄伟改革图景。而2013年,为这幅图景抹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点赞,寻求多元文化的弥合
李泓冰
2013年,中国的文化人过得百感交集,也遭遇了不少始料未及。
没想到,网言网语也能登上大雅之堂,“点赞”、“土豪”、“女汉子”和辉煌的“中国梦”一起成为2013年十大流行语;没想到,微博未落,微信又起,大众喜怒哀乐如今离不开网络展示、放大和互相打量以及疯狂转发,各种转瞬即逝的热闹将人们包围;没想到,内地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元大关,而且国产片贡献卓著;没想到,一档缺少爆点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全国,尽管大人孩子仍要为收入、成绩的好看奔忙,举家围炉夜话几成遥远传说,但许多人开始重新掂量家的意义……
林林总总的热闹甚至纷乱,让人看到文化需求的多元、市场选择的力量、阶层消费的差距,更有回归传统伦理与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诉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就会发现其顺应民心之处。一是政府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该回归文化市场的,就让市场做主;二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意味着“均等化、标准化、多元化”,首先要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互联网给填平文化鸿沟搭了个价廉物美的桥。然而,更多的现实文化困境,依然要仰仗更广层面的改革才足以化解,也需要众人拾柴,共同“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