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去基层干部“污名”,需变“染缸”为“熔炉”

赵艳生

2013年12月23日17: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当前,基层一线的干部已经被“污名化”,成了“慵懒散奢”、“吃拿卡要”的代名词。以至于很多机关干部不愿意到基层任职,而基层一线的干部,很多人都托后门、找关系,想调进机关或借调到机关。以至于很多单位的基层一线,人员不足、缺编严重。究其原因,不可否认,基层干部“污名化”与个别基层干部个人素质有关,但是笔者认为,这与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基层一线处于党政工作的末梢,基层干部直接与老百姓接触,涉及群众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他们工作琐碎、任务繁重,经常是“白加黑”、“5加2”。特别是与群众接触越多,犯错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为“打破香炉的永远是勤奋扫地的和尚”。群众的眼里永远也不“掺沙子”,他们的目光一直紧盯着基层干部。基层干部稍有疏忽,就会引起群众的误会与不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从而被群众的目光“烤糊”、“烧焦”。

而相比基层,在机关工作,基本都是朝八晚五。有工作任务,往往可以比照葫芦画瓢,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最终也都由基层干部“跑腿”来干。特别是在机关,工作相对单一,很快就能轻车熟路,按部就班一般很少会出错,即使偶尔出错,也常常会“灯下黑”,所以说在机关基本等于进了“保险柜”。特别是在机关工作,常与领导接触,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媒体统计的全国有超6成的市委书记没有乡镇基层工作经历,有超2成的为秘书出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虽然经常有人说,基层一线是“熔炉”,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能百炼成钢。而实际上,随着基层干部被“污名化”,在很多干部的心中,基层早已不是“熔炉”,而成了“染缸”。初到基层的干部若想洁身自好也很难,因为稍不留神就会“白袍点墨”。久而久之形成了“染缸”与“污名”的恶性循环。以至于有人背地里说,到基层一线锻炼,其实就是“发配冲边”,常在“河边走”,早晚“会湿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改变基层干部被“污名化”的现状,不能只是紧盯基层干部,而应当反思,以改善基层干部的生存环境。要让基层一线从让干部“白袍点墨”的“染缸”真正成为百炼成钢的“熔炉”,以拓宽基层干部的出路,让他们看到希望,促使其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这样才能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方蕊娟、谢磊)
相关专题
· 老兵808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