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流筝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落在哪里,干部的努力方向就在哪里。长久以来,部分干部不计成本和代价的“政绩冲动”,正是源于在片面注重GDP,且不计政绩成本的政绩考核体系下,他们未能找到干事动力的合理“出口”。于是,他们常常不分情况、不切实际地盲目上项目、搞建设,把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当做自己升迁的“垫脚石”,最终导致工程沦为摆设、劳民伤财。所以,进一步构建并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以政绩“性价比”对干部政绩进行科学合理地衡量、判断与评估,对于缓解干部的“政绩冲动”,引导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设置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科学与否,将直接决定政绩“性价比”指导性的强弱。设置考核指标,要综合考虑发展成果指标与发展成本指标两个方面。在发展成果指标方面,既要包含发展速度、经济增量等经济指标,又要充分考虑居民收入、民生发展等民生指标,确保对发展成果的考核全面合理。在发展成本指标方面,既要包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土地投入等短期性成本指标,也要包含机会成本、社会成本及民意成本等长期性成本指标,确保成本核算全面准确。
严格落实考核任务。考量政绩“性价比”,准确核算是关键。要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落实对发展成果及发展成本的全面考核。既要深入被考核干部单位进行实地考核,又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特别是在对发展成果及发展成本的民生指标考核方面,要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以获得准确无误的第一手数据资料,确保发展成果不“注水”,发展成本不“缩水”,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确保考核有效性。
充分发挥考核导向。政绩考核“指挥棒”指得准,更要挥得出。要提高政绩“性价比”在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整体比重。对于政绩“性价比”高的政策及项目,要大力支持、推广运用,对于相应的领导干部要大胆使用、科学培养;对于政绩“性价比”低,甚至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就要及时取消,更要追究相关干部的责任,以此及时、真实地对干部的工作成绩、执政能力进行合理评价、准确反馈,彻底消除只重产出、无视代价、不计成本的浮躁政绩观。
相关专题 |
· 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 改进地方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 · 刘政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