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暗访”不失为应对考察难的“突围”之举

旗峰论剑

2013年12月19日16: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考察是识别干部的关键,考察失真可能会导致识人失准,进而造成用人失误。而考察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考察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实践中,干部任前考察通常采取集中时间进行个别谈话的方式,往往存在时间仓促、手段单一、浮于表面、难以听到真实声音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改善和改进的地方很多,其中,如何创新方式方法则是突破口之一。

前不久,《人民日报》报道的湖南邵阳县成立“暗访考察组”全面了解干部八小时外表现的做法,笔者认为,就不失为一种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考察方式,对于解决考察不全面、不准确等问题,具有探索性的示范意义。

一是考察主体从单一型向组合型转变。突破了由单纯组工干部组成考察组的传统模式,聘请德高望重、身体健康、对干部工作较为熟悉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县委督办专员及群众代表,组成暗访考察组,了解干部的业余表现。这种成员身份特殊、来源广泛的考察组,以组织委托、授权等方式,肩负起识别、评价干部的重任,无疑开辟了干部考察一条新路。而且,由于淡化了官方色彩,打上社会化的烙印,暗访考察组更加“接地气”,更具亲和力,有助于“打捞”到来自群众的真实声音。

二是考察方式从临时性向日常性延伸。在集中较短时间内个别谈话的基础上,由暗访考察组随时随机启动考察,通过不定期到干部常去的酒店、茶坊、娱乐场所打听,到干部所住的社区、邻居或亲朋好友处走访,摸清其“娱乐圈”、“亲友圈”、“交际圈”,使干部的日常行为、居家表现等情况进入组织的视野,完善了干部考察链条,弥补一次性个别谈话难以全面考察的缺陷,防止干部表现“内外有别”、“表里不一”。

三是考察内容从平面化向立体化拓展。较之于注重了解干部工作表现的传统考察,暗访考察更加侧重了解公务接待、业余爱好、在家表现、交朋结友等不同侧面、不同维度的干部现实情况。组织考察与暗访考察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真正做到既看“大事”还看“小节”,既看“口才”也看“口碑”,既看“一时”更看“一贯”,最大限度还原干部的立体形象,使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各方面表现丰满起来,便于全面、历史、辩证评价干部。

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名声在民间。暗访考察方式的实施,将推动考察工作克服主观、注重平时、深入群众,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识别干部。当然,作为新生事物,“暗访考察”可能面临诸如引起误会、触发矛盾、侵犯隐私等潜在风险,但是,只要注意方式方法稳妥推进,相比之下,必然是利大于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