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涛
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作出部署。会议指出,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消息一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友则对此普遍叫好,认为来自国务院的温暖决策是人民的希望所在。(人民网)
众所周知,教育发展水平和国家的经济能力密切相关。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无论经济多么落后,都会优先保证孩子的教育和温饱。正因如此,从2001年起,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开始实行“两免一补”,即免学费、杂费,补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的政策。
然而,即便如此,笔者仍注意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差异。不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如今依然只能在非常简陋和恶劣的环境下苦苦求学,他们用着破旧的桌椅,住着简陋的校舍,甚至吃着劣质和不安全食物,闻之令人揪心。
人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缺乏不仅会带来物质上的贫困,更可能导致思想上的愚昧。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所言,“治贫先重教”,这既是对贫困群体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也是对整个社会“起点”公平的保障。
笔者以为,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整个社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但教育本身应该是一种实际性的行动,而不是几句简洁押韵的口号。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真金白银的投入,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制度来保障落实,那么口号就永远只能是口号。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紧要关口,国务院能够在千头万绪中,部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工作,甚至具体细化到教师队伍的培养、学校的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宿舍、厕所、食堂等等,其本身就表明了国家对贫困家庭孩子人生成长“起点”的深切关注与重视,应该说是一场难得的“及时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各级党委政府都能按照克强总理的指示要求一方面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大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机制,坚持阳光操作、专款专用,切实把宝贵的教育资金和资源用在让孩子人生成长“起点”的“刀刃”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都“上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