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秋点兵00
12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人民公仆观念之百年嬗变》一文,介绍了“人民公仆”观念自孙中山首次提出至今的百年演变历程。“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是主人,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这一观念带来思想大解放;但由于袁世凯上台,阻断了应有的政治生活、政治制度的变革之路。而今,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在中国共产党这里真正变成了现实。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个别干部存在的问题:以官老爷自居,不以人民为本位,不在为人民服务上下功夫,为政不廉,贪污腐败等等,不仅玷污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也与孙中山百年前就提出的人民公仆观念格格不入。发人深省的语言让党员干部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做人民真正的“公仆”,如何才能做“沐民之官”而非“牧民之官”?
封建社会遗留的“官老爷”观念,让“民怕官”的现象至今存在,也纵容了个别人嚣张“牧民”。“人民公仆”观念恰恰相反,是要做“沐民之官”,这与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密不可分:公权来自人民,做官是“沐恩百姓”,更要在服务百姓中沐仁浴义,向群众学习、向群众看齐,认认真真“洗好澡”,做合格的人民公仆。
党员干部如何才能将“公仆观念”植根心中?光靠说教不行,光靠“政治任务”不行,靠“嘴上功夫,墙上标语”也不行,须得靠实干,才能换来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无数群众汇聚的“阳光雨露”定能让公仆观念生根发芽。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他们深谙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只要党员干部一心为百姓做实事,一定能够换来群众的众多“惊喜”,一定能够将“公仆形象”做到群众心中去,这个过程也是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自我提升的过程;另一方面,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党风政风民风清朗公正,才能激发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的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展拳脚”,为解决党的工作、党员干部现存的问题提供更多“营养”。
此前,曾有地方出现群众因不满政府作为,将“为人民服务”的几个大字挖去的事情,是对政府官员极大的谴责。“为人民服务”的大字挂在墙上可以被人挖去,只有植根心中变为信仰和追求,用实干做到百姓心中的“为人民服务”,就像知识,是任何人都挖不走、去不掉的。党员干部信仰里面有群众,并坚持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用实干来换取群众的真心和支持,在实干中获取更多力量,从而争取更大的成绩:学会更好的体察民情、了解民需做人民的“贴心公仆”,学会勤政务实、急百姓之所急做人民的“顺心公仆”,在新的时代、新的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充实、丰满、发展“人民公仆”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