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稀秋
南郭先生以其滥竽充数的典故,成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南郭先生”也成为人们闲聊的谈资,殊不知“南郭先生”现象也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除“四风”,就要谨防出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尤其是在整改落实阶段。
“编筐挝篓,全在收口”。整改落实、建章建制是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关键阶段,直接决定着整个活动是“虎头蛇尾”,还是“凤头豹尾”。因此,整改落实阶段要谨防那些打着“整改落实之名”而“行形式主义之实”的“南郭先生”出现。
当年“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为了养家糊口,不会“吹竽”在那里“充数”;而今天的“南郭先生”不但会“吹竽”,而且“吹得很好”,是为了一己私利而置群众利益于不顾“不想吹”,而又忌惮于中央的规定“不敢不吹”,所以只能“不好好吹”。
“与人严,与己松”,这样的“南郭先生”整改时,对他人要求严格,“四风”标准订的很高,执行的也很好,一旦他人出现“四风”问题“严惩不贷”,给公众一个公正严明的假象。但到自己身上规定就像“打折再返现金”一样“优惠”,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公款吃喝、不准公车私用,都会以开会、接待之名“堂而皇之”的“名正言顺”。
“嘴上严,行动松”,这样的“南郭先生”整改时,在班子会议上、干部大会上,在群众面前,大讲特讲“四风”问题的危害,一旦违反“四风”该如何如何处理等等,给公众一个公正严明的假象。但到行动上,就会忘记自己所说的,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只是吃的“偏远”、玩的“隐蔽”。
“制度严,执行松”,这样的“南郭先生”整改时,常以出台各种“高压线”式的制度取悦上级,然后又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以制度的形式上墙,以手册的形式人手一册,给人一种“雷霆万钧之势”扫除“四风”的假象。但执行时“睁只眼闭只眼”。只有制度上文,没有了执行下文;或者有了执行下文,也是走走形式和过场。
如果说前面的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把权力暂时关进了笼子里,那么整改落实、建章建制就是扎紧笼子让权力再也出不来。整改落实动了权力的“奶酪”,必然会遇到“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南郭先生”式的领导干部。
除了按照赵乐际同志讲的“三个严”落实整改之外,还要加强整改落实的检查督导,尤其是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公开与曝光相结合,做好“整改落实”的大文章,圆满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