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晖
昨日早上,网友“该是时候”和一名女同事搭乘公交车上班,上车后她们顺利找到座位。一名后来上车的老人向她们“索要”座位,当时车上还有很多空座,她们也就没起身,没想到那位老人走到女同事身边,提住她肩膀的衣服,让她站起来,给自己让个位置。因为觉得受到了侵犯,女同事并没有让座位,没想到这位老人竟然口出脏话,并一屁股坐到了她身上。(11月17日西安晚报)
仅仅是因为不让座,这位老人竟满口脏话,甚至不顾身份仪态坐到年轻女孩身上,抛开别的不说,这位老人的行为确有些为老不尊。而且,车上并非没有空座位,为何一定要女孩让呢?不免让人笑话老人的胡搅蛮缠了。
公交车上“让座”的话题之所以引人关注,关键在于人们将之归结于道德的范畴。让座,是一种美德,不让座,则是道德沦丧,是非清楚,界限分明。然而,正是这种是非分明中,人们往往混淆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人们指责不让座就是不道德的理由就是把让座看作是一种铁定的义务。从理论上讲,道德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权利,但这种道德义务,它必须依从于人的自知自觉来实现,或者说以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修养和觉悟为前提的。铁定义务在强大的舆论场下等同于法律义务,意味着必须强制遵守,这种情况下,道德就被绑架了,就不成其为美德了。
从权利的角度看,每个人只要上车时买了票,就可以选择让座还是不让座。大家都花钱买座位,个体的权利就是平等的,不存在别人强行索要座位的行为,也不能随便剥夺别人座位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充分自由的,并非强制性的义务,因为没有哪部法律法规要求公民必须让座。就算是车上的“老弱病残孕”专座,也只能是提倡让座,让道德的光芒来发挥作用,而非强制性的要求。
当然,这样说并非一味主张我们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而不管不顾道德的彰显了。我们之所以在全社会倡导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善举,当然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好风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注重个性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都注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善行的积淀,才汇聚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美满。长远看,我们年轻时的让座,就是为了我们将来老了时的有座。
让座的道德要成为一种美德,必须是充分享有权利和自由、既顾及自己也考虑别人的道德。从让座者来说,如果因身体不舒服、睡着了不知道等客观原因不让座,属情有可原,应该在充分保障权利的同时进行自由选择;从被让座者来说,就算别人不让座,也没必要仅仅因为不让座,就动辄挥舞道德大棒进行谴责、谩骂甚至拳脚相向,这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也违背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初衷和善意。
美好的道德风尚要提倡,但不能随意绑架,不能借道德之名行不文明之实。道德一旦被滥用,就会成为索取权利、强制义务甚至“审判”他人的借口。道德的瑕疵可以说服教育,但不能随意指责教训。让座的道德,说到底就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义务,在一种轻松活泼、人人向善的环境里,道德的力量就会演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和谐社会中最积极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