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解
领导干部亲笔签名登报承诺“杜绝红包”,这样的廉政宣言14日出现在安徽宿州市委机关报上,该市市委书记、市长等34名市级领导亲笔签下“杜绝‘红包’现象,纯洁人际关系”承诺书。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不小争议。(据11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在当前中央强势反腐、狠刹“四风”的背景下,以市委书记领衔、34名市级领导共同签订的杜绝“红包”承诺书,展示了宿州官方坚决反对“四风”的一种姿态,表达了领导干部带头廉政从政的一种倡议,对于促进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对“红包”这类东西,党员干部就该把它看成像吗啡、可卡因一样,避若蛇蝎。那么,宿州方面一份杜绝“红包”的“军令状”,为何搅动公众敏感的神经?其实,与其说公众是对宿州官方举动的吐槽,不如说是对官员承诺这一普遍现象的忧虑。
——标准低了。承诺是指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且这项事务应当是在不违背法纪、道义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不同选择的。诸如“抵制公务活动收送‘红包’现象,拒收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管辖范围内的下属单位和个人、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之类要求,本是公职人员必须践行的行为“底线”,不容变通和规避,如今弄得跟老师承诺不收“补课费”、医生承诺不收“开刀费”一样,成了官员向市民公开承诺的内容,让人情何以堪。
——形式滥了。宿州方面说登报承诺拒收“红包”属廉政建设的“创新形式”,实在是“out”了。曾几何时,机关干部习惯了开口誓言、闭口承诺,以显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领导班子换届要进行纪律承诺,官员上任要作就职承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还专门设有“公开承诺”环节,加上那些决策“拍脑袋”、落实“拍胸脯”的口水承诺,这在各级机关报刊上已成一道“景观”。官员可能缺这少那,但最不缺的恐怕就是承诺。形式太多,难免“画蛇添足”啊!
——效力弱了。当下一些党政机关,承诺不承诺很重要,承诺什么、兑现与否不重要。很多时候,那种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充其量不过是某些官员的“口头冲动”,官员姑且这么一说,公众无妨这么一听,谁也不会过于较真。君不见,新官们就职演说时夸夸其谈,又有多少兑现的?贪官们廉政承诺时信誓旦旦,收起钱来何曾手软过?台前唱廉口若悬河,幕后贪腐肆无忌惮,他们不会因为之前的承诺而节制自己的贪婪,更不会因为违背承诺而被加重处罚。
有一首歌早就唱过:“因为誓言不敢听,因为承诺不敢信……”现在官员的承诺,如同“狼来了”的魔咒一样,让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官场上不差承诺,差的是对承诺的坚守、对违诺的惩诫。一打承诺,不如一个行动。抵制“红包”现象,纯洁人际关系,查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惩治是最具威慑力和杀伤力的武器。对违反廉洁从政规定的行为,公众期待的是,发现一起,就彻查一起、通报一起,让管不住嘴、收不住手的人付出代价。
相关专题 |
· 何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