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冉
网络问政有没有威信,群众和你互不互动,关键看你有没有回音,能不能解决问题。阳江网络问政平台为此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做到全覆盖、定时限、强考核。(人民日报)
网络作为新时期的一种传媒方式,已被广泛使用,是独具时代特色的传播、沟通工具。在百姓们看来,大家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看法、不会受到太多的制约;而另一面,政府通过这种方式,既保证了能够真实地、最大限度地获取民意,又可以有针对性地施政,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让老百姓得实惠。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网络问政”也是了解民意、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然而,剖析近年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官民互动的缺失。试想,如果官民可以及时互动,百姓诉求得到畅通,所谓的难题怎么就解决不了?
当下,尽管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开展“网络问政”活动,但是真正做到“问”出实绩,畅通诉求,尽最大可能地打捞“沉没的声音”的有多少?“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满意与否始终都是检验官员成绩的试金石。“网络问政”必须让群众说了算,否则,纵然部门负责人认为工作做得面面俱到,其所在的政府部门及办事人员很可能依然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而群众又能拿那些或敷衍塞责、或顾左右言它的官员怎么样?如果公众拿那些“打官腔”、“打太极”、“说空话”的官员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网络问政岂不变成了昙花一现的“政治秀”。
在笔者看来,要想发挥网络惠政于民的“政”能量,亟需让网络参政问政更加制度化。制度是保障,一项工作要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制度上的安排和完善是必要条件。网络问政不断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背后,也正是一系列工作运作机制、检查监督机制、问责考核机制的建构。问政于网不但要允许公众提出各种质疑,甚至刁难,被“问”的单位及领导还必须虚心地接受,负责任地“回答”。同时,不能只是“问答”,“问答”之后还是要办,认真地办。尤其应从“问答”及“办理”过程中整理出带有倾向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去完善制度。除此之外,还应拓宽和丰富网络问政的互动渠道,极大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和各部门“一把手”上网问政意识,让官民互动步入更为成熟理性的常态轨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让老百姓得实惠。惠政于民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了解老百姓最需要什么,老百姓想让政府帮助解决什么问题。惠政于民就是以解决最广泛人民群众期盼,惠及最多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真正让网络问政发挥其“政”能量,搭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