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习仲勋“从衙门到乡村”看年轻干部成才之道

红岩先锋

2013年10月24日13: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号召“干部走出‘衙门’深入乡村”,就是告诉我们基层才是年轻干部锤炼的大舞台,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寄予了对年轻干部的殷切希望。

以习老为代表的一大批老前辈生在基层、长在基层、成在基层,他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赤子深情,对祖国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无不感染我们年轻的一代。而新时期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较多,他们可谓百里挑一,素质和潜能俱佳,但是缺乏社会这座“大熔炉”的历练,不太熟悉基层,不大懂群众,谈何在出台制定相关政策时是能够贴近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谈何能够成为“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三能干部”?这正是习老对我们年轻干部的谆谆教诲之所在,我们必须要牢记于心,身体力行,直面基层,真正做到“情在基层、学在基层、干在基层、长在基层”。

基层是情在群众的“检验场”。我们要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将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放在首位,知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真正打开人民群众心灵的那扇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进“百家门”、喝“百家茶”、知“百家情”、办“百家事”的干部才是心系群众、情在基层的好干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爱戴和拥护。而那些在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敷衍了事”、摆“官架子”、打“官腔”的干部只不过是将基层经历作为个人升迁的“敲门砖”和“镀金石”,将践行群众路线视为“过场”和“儿戏”,得到的只能是人民群众的蔑视和唾弃,注定会被人民群众抛弃和遗忘。

基层是积累知识的“大课堂”。纵览古今,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切都是源于基层人民大众的创造,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是一本无字之书。常言道,万里路走在一线,万卷书读在基层。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学习钻研基层这本无字之书,在这本无字之书上学习积累书本以外的知识,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虚心向群众、向基层学习,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坚持这种“从群众中来”的态度,我们的工作才能“接地气、生灵气”,不至于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否则我们就会陷入“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基层是干事成事的“大舞台”。从群众中学来的经验启示如何回到群众中去实践,将是年轻干部在基层干出一番事业的关键所在。基层的广阔天地,是年轻干部实现抱负、大展宏图的舞台,我们要抱有敢闯敢拼、敢做敢当、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态度,不怕苦、不怕累、“白加黑”、“五加二”,心平气和地沉到环境艰苦、条件落后的不发达地区,把基层作为历练坚毅品质和提升处理纷繁事务能力的平台,踏踏实实的干几件有价值的事情,真正做到问题发现于基层,方法提炼于基层,矛盾解决于基层,业绩创造于基层,形象树立于基层,将自己的人生演绎得更加精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