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银行不该有“冰冷”属性

终身学习

2013年10月21日14: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0月15日,有读者向南农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县市行)报料称,广东高州市一老人由于中风无法行动,他儿子代为到高州农信社大路坡分社取钱,信用社说身份证不对,令其到村镇开证明。证明拿来了,信用社又说要老人亲自来,家属就将病重的老人拉到信用社,可是工作人员还是不给。僵持之下,老人死了。(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因工作人员坚守“工作制度”,高州市新垌镇新德村69岁中风老汉邓某芳不得不按信用社要求亲自取钱,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竟是老人的“不归路”——邓某芳猝死于信用社内。银行究竟怎么了,何以会有如此“冰冷”的面孔。

说到底还是一个“利”字在作怪。按说邓某芳的儿子邓汉林已经应信用社要求备齐了所有证件,什么户口本、两张身份证(一代证姓名为“邓某方”,二代证姓名为“邓某芳”)、加盖当地派出所公章的证明。然而,面对齐全的手续,信用社却又变卦为需储户“亲自来信用社”,理由是“制度的要求”。当邓汉林如实汇报储户病重无法亲来时,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打针你就拔了针头让他过来”。

制度真是如此要求的吗?中国银监会早在2009年就明确要求,“对于因老弱病残、出国、意外事件等特殊原因,无法办理须由持卡人本人亲自办理业务的特殊客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开设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做好柜台延伸服务,必要时可提供上门服务”。

显然邓某芳符合上门服务的要求。然而,这会损害信用社的利益,因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出人出车也没什么经济效益,自然是多一件不如少一件好些。于是,这个一贯坚守“工作制度”的工作人员霎时间“对业务不熟悉”了。难道真的是对业务不熟悉吗?为什么于自己有利的条款能记得清清楚楚,轮到于人民有利的服务,就变得“不熟悉”了呢?

银行逐利本无可厚非,若因此而丢弃该有的责任与担当,岂不变成了唯利是图的赚钱机器。如今说起银行系统,草民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大客户关怀备至,对小客户‘横眉冷对’”,屡见不鲜的网络吐槽就是最好的证明。倘若邓某芳是腰缠千万的富翁,恐怕工作人员早就上门服务了。

银行可以有“逐利”的天性,但不该有“冰冷”的属性。“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根。当然,是以所有“客户”为中心,不因客户大小而区别对待。千万不能小瞧“草根”,“湖海是由水滴构成,高峰是由土石堆积”,有时渺小足以改变世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相关专题
· 于腾洋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