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经济是否会继续下行、“硬着陆”?能不能持续发力、健康发展?有所放缓的经济增速,引来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揣测担心。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印尼巴厘岛发表重要演讲,放眼亚太乃至世界发展形势,综合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各方面情况,强调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详实的数字、朴实的逻辑、扎实的分析,析事明理,令人信服。“中国信心”从何而来?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来自于深化改革激扬的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
经济增速是发展晴雨表,人们最为关注。但如何解读增速,却大有学问。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到前年的9.3%、去年的7.8%,再到今年上半年的7.6%,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趋势,恰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实现党的十八大“两个翻番”目标,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中央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正是瞄准了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合乎预期目标,中央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这十个月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集中进行大气治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下大力气调结构、转方式,效果明显。与此同时,不少地方加大高新技术投入,使其成为强劲的增长引擎,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同比增速超过25%,武汉光谷生物城总收入同比增长53%。一系列主动调控的决策举措,目的就是要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和改革红利,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西方媒体评价,这种“更明智的选择”,“会引导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付出的代价较大,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发展转型是硬任务,未来的增长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山西将淘汰压缩焦炭产能1800万吨,内蒙古将淘汰水泥落后产能459万吨,山东将淘汰炼钢产能2257万吨。这些扭转“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增长方式的实际行动,短期内自然会影响增速、减损收益,但这正表明中国经济步入健康发展轨道。而这样的发展转型,势必带来更多机遇、更大空间,这也正是我们的信心所在。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日益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其实,7.5%左右的增速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高速度。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坚定推动结构调整,以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发展问题,这样才能使经济运行更稳健、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更可持续。
结构优化蕴藏发展活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正彰显了中央驾驭经济发展和复杂局面的娴熟能力,增强了亿万人民的信心。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发展上升期,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毫无疑问,只要坚定信心,咬定发展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中国巨轮就一定能平稳前行,驶向更开阔的海域。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5日 01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