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妹
国庆期间,在中央三令五申不许大操大办的背景下,北京市朝阳区一村委会副主任马林祥在国家会议中心为儿子花费上百万连摆三天豪华婚宴。10月9日,朝阳区纪委表示,马林祥为其子婚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违反了中央相关规定,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已责成乡党委依据相关法定程序,罢免其村委会副主任一职。
随着“村官”腐败案的曝光和查处,“小村官大腐败”已不再是“新鲜事”。不论是“雁过拔毛”式的克扣,还是“权力寻租”般的获利,村干部腐败事实已成“触目惊心”之势。自今年以来,全国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进入了新阶段。从诸如“村官腐败”此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中央反腐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永葆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的决心。中央如此重视反腐,村官腐败现象屡见不鲜究竟是为何?笔者认为,是在监管这一环节上“掉了链子”。“不拿村官当干部”的态度让监管出现了漏洞,从而纵容了村官腐败。
重权力使用管理,明确基层组织职能。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等组织是拉动基层发展及与上级联系的桥梁。这“两座桥梁”大多是由一套人马运作,“混为一体”的管理运行模式使职能混淆不清,便出现了权力私用、利益私吞的现象。规范权力的使用程序,清楚划分权力使用范围,明确职务职能,做到权力使用不出格。
重村务公开监督,发挥阳光政务作用。腐败的落脚点是获取金钱,所以,公开村务、公开账目对防止村干部腐败有好处。公开村务,让群众知晓村务开展情况;公开账目,让群众知道村级资金的流动情况。做到每一分钱都有明细的正当去向,每一个明细都公开于民,才是真正做到阳光政务,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重预防惩处力度,打消权力滥用念头。日常强化监督助于村官贪腐的预防,案例严厉惩处利于村官贪腐的警示教育。反腐分子通常存在侥幸心理,逐渐“养大”了贪腐“胃口”。针对这种始终认为自己没那么“倒霉”的心态,严惩不贷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让蠢蠢欲动之人知晓后果的严重性,他们才能正确地鞭策自己,打消贪腐的念头。
基层腐败犹如蛀虫,看似无关痛痒,实则祸害无穷。如若不加强基层腐败的监管,“苍蝇”也能变“老虎”。反腐事业将会是一场持久战,从监管到处理等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做到环环相扣、环环过硬,为反腐进程的快速有力推进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