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
有这么一个地方,政府发现养蚕不赚钱了,就动员群众把桑树挖了;不过没两年,养蚕效益又好起来了,于是马上动员群众种桑养蚕;不到一年,桃子价格飙升,政府觉得这是商机,又动员群众挖桑种桃;时隔两年,桃子贱卖,又发动群众种花椒;种花椒失败后,又发展核桃;发展核桃失败了,又发展苹果……折腾来折腾去的,群众大冒其火,连呼“伤不起,亏不起”。可当地干部也叫屈啊:“我们是好心,我们是想帮你们调结构增收入。”如今,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不少。
的确,面对“好心办坏事”,有时还真不好评价,因为各有各的“苦衷”。你说干部“心坏”吧,那也不是,他们也在“挖空心思”、“开动脑筋”,为老百姓增收致富找“门路”、寻“出路”。你说群众“不知好歹”吧,那更不是,他们的的确确没有从中获得一点“好处”、一点“利益”,甚至还“白费了力”、“亏掉了本”。不过,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干部送的“服务”没有送到群众“心坎上”。试想,如果干部送“服务”送得“恰到好处”,群众“得了实惠”,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可见,之所以会“好心办坏事”,不是“服务”送与不送、送多送少的问题,而是送得准不准、实不实的问题。当前,各地正在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更要警惕“好心办坏事”。首先要深入开展调研,摸一摸基层的实情,问一问群众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然后以此确定我们究竟应该送些什么“服务”;其次是要注意送的方式,不能“高高在上”、不能“送了了事”,要多与群众拉拉家常、说说为什么要送这项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诚心;最后就是要跟踪送的情况,发现有不对的情况、不合适的地方,我们要及时调整、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