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突击暗访不是转作风的“杀手锏”

百姓养你们

2013年10月08日14: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当下转作风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在各地方的紧密配合下,在各机关单位的强力推进下,各地的“工作作风”确实有了不小的改进,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成绩固然应该肯定,但是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各地转作风的推行办法,就不难发现不少地方依然是沿着“政府发文搞活动——干部人人写心得——纪委暗访忙检查——抓住典型狠狠批”的老路子在进行。这其中,监督检查最常用的手段当然莫过于“突击暗访”。

说起突击暗访,大家都不陌生,基本上人人感受过那种“如临大敌、草木皆兵”的紧张氛围。可以说,突击暗访是监督手段中“非常见效”的一种,从“战术”角度来说其颇像两军对垒中的“偷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对于监督方来说,这个办法沿用至今的优势显而易见:成本低,气氛浓、见效快;对于被监督方来说,时间和对象的“不确定”、以及被发现后的“高代价”决定了暗访与生俱来就具有的“威慑性”——因为任谁都怕当了反面“典型”被“严惩”。

但是,我们说“突击暗访”果然就是整治作风问题的“撒手锏”吗?答案是否定的。非但否定,而且这种“突击暗访”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游戏”性质明显。我们说,一项整改活动的开展,设计者本身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走过场,搞形式。但是具体执行中我们可以看到“监督方与被监督方”多数时候从心底并不买账——“同在体制内,相煎何太急?”,如此“大动干戈”大家都不“舒服”。于是,开展类似活动很容易沦为一场做给“上级”看的“猫鼠游戏”,当大家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时候,这样的监督检查只会给机关单位徒增负担,让党员干部疲于应付,使效果本身大打折扣。

“侥幸”心理突出。我们说既然上级开展整治某项工作,说明这项工作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回避的。如果还是大面积开展,说明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某种“共性”的。对于共性的负面问题人们普遍有一种“罪责均摊”的“减责”心理和“跟着下,不害怕”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被监督方的观念认识上:抓不住正好,抓住自认倒霉,不怪别人!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让活动本身偏离了设计者的初衷。

治标难以治本。按照“惯例”,大家普遍会认为“暗访”不过是一阵“大风”罢了,大风来了严加防范,刻意准备,效果当然明显——只要被监督者有意避开在风头期间“顶风违纪”,那么,被暗访组“抓现行”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而且结果“皆大欢喜”。因为谁都知道,“大风”不能一直刮下去,总有停的一天,风停的一天就是“危机”过去的一天,待风平浪静,一切依然照旧,过去的很快会被忘得一干二净。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突击暗访”作为一种监督手段,如果没有配套制度的跟进和长效机制的保障,切不可滥用,否则贻害无穷。(孟宪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