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望海楼:王毅“十四字方针”析

蔡德贵

2013年09月23日0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外长王毅日前和美国国务卿克里对话,对中美两国关系阐述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十四字方针。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所主张的中美之间邦交新关系的蓝图,也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中国古代哲人所主张的邦交原则:偃武修文,亲仁善邻。

最早提出偃武修文的是《尚书·武成》篇:“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此后历代文人都憧憬这一现实的出现,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

《左传·隐公六年》对偃武修文进行了补充,加进了亲仁善邻的内容,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春秋时期,虽然是乱世,但是孔子仍然坚持这种祖训,不以武事为上,《论语·卫灵公》载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而同时代的西方,崇尚的却是武力,和孔子同时的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称:“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孔子之后的兵书《六韬·文韬·兵道》更为直接地肯定:“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就连专门讲军事的兵书,也强调不轻易用兵,《孙子兵法·火攻》说“非危不战”。《孙子兵法·谋功》篇力主“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之上”。

我国千年偃武修文,亲仁善邻。美国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和菲利普·李·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论述中国文明说: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有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中国在它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没有建立过侵略性的政权。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和平主义精神约束了它的向外扩张”。

中华民族从不好战。中国主张“偃武修文,亲仁善邻”,在弱肉强食的古代世界里,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革故鼎新,迎来了今天新的复兴,这在世界史上十分罕见。中国人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创伤,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可贵, 因而更加热爱和平,为争取世界持久和平而奋斗。

中华民族是高度理性的民族,其智慧是认识到和平的可贵,会充分利用宝贵的和平时期,发展自身。这种智慧无疑应该成为全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为全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让更多的国家和我们共享十四字方针。

当然,偃武修文,亲仁善邻,并不意味着无原则软弱和退让。我们也必须毫不犹豫地维护领土主权,而且坚信既有决心,更有能力。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容怀疑。

(作者为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本栏目主持人:陈振凯

(责编:吴斌、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