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基辛格回忆当年陪同尼克松会见毛泽东的情景时这样写道:“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解放后的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个人藏书近10万册。拥有这样数字的图书,对于一个大国领袖不算什么,而看完这些图书,并且让这些图书留下他的遗泽,却是普通人做不到的。 (2013年9月16日《天津日报》)
应该说,读书是人生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历来被人们所崇尚。古人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为于穷。”就是对读书所做的最好的包容和最生动的印证。
记得鲁迅曾把读书分为“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类。学生为求知而读,教师为执教而读,医者为诊疗而读,科学家为研究课题而读,企业家为管理而读,农民为科学种田而读,军事家为决战决胜而读……均为“职业读书”。为了消遣解闷,为了对付寂寞的光明,为了寻求某种精神刺激,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享受,为了寻找“知音”……皆属于“嗜好读书”。
从古今中外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特别当今时代,深刻变革的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相互激荡的文化,这一切都对领导干部的读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实践也早已证明,读书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一个勤于读书学习的领导干部,往往少一些官僚习气,更贴近民生民情。而越是胸无文化的干部,越目空一切,脱离群众,而且还必然粗俗浅薄。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一位历史的伟人,时代的巨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爱读书,会读书。“知识就是力量”,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为真实的体现。
宋人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语言无味。”而反观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应酬多,读书少,忙于迎来送往、莺歌燕舞,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无怪乎会腹中空空,孤陋寡闻;说起话来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尤其是面对群众处理问题,不会讲道理,一味使蛮力,结果不但不能化解矛盾,反而激化矛盾。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能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吗?
毛泽东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中提到“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这话尽管刺激点,但党领导干部的确应时刻有不读书就落后的惶恐感,要静心读书,专心求知。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干部做读书的楷模,对全社会具有强烈的导向效应,有助于唤起全社会的读书意识,让读书成为全社会的风尚。
如此说来,领导干部读书,当以“职业读书”为选择,当以毛泽东同志为榜样,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拿出当年刘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的清醒、杜甫“读书破万卷”的决心、韩愈“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精神,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相关专题 |
· 林伟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