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艺
毛泽东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奉献,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其中,“吃苦、求知、进步、向上”,就是毛泽东教育后代最基本的准则。应当说,教育子女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毛主席为世人做出了光辉典范。他的家教是一面镜子,他要求子女吃苦耐劳、勤于求知奋斗的家教思想,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深刻反思。
“能吃苦,是毛泽东的家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子女都是在苦水中泡大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子女教育更加严格,要求子女能吃苦,戒骄奢,不受腐败气息的影响,不走“一代英雄一代衰”的老路。比照毛泽东的严格要求,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管教不严,听之任之,有些还用公权和金钱为子女成长铺就道路,结果事与愿违,不但子女不成器,还屡屡“坑爹”,这恰恰应了一句话,“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玉不琢不成器,温室里的花朵如何都经受不住风雨的折磨,吃不了苦怎么能担当重任。
“求知、进步、向上,是毛泽东的家训。”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认为,只有不断求知、进步、向上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比照毛泽东,我们现在的很多领导干部将书本束之高阁,对学习抓的不严,天天忙于应酬接待,很少时间用来读书学习,更不用说督促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学习了。苏东坡诗云“粗鲁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就不会进步,不会塑造高尚的人格,不懂得世人的疾苦,更想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向实践学习,是毛泽东的眼光。”毛泽东向来注重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光自己身体力行,还安排子女上山下乡。1946年春,毛岸英从苏联大学毕业回到延安,不久,毛泽东便给岸英找来了一位校长——边区劳动模范。毛岸英背着背包、小米和菜籽跟着校长上劳动大学去了。比照毛泽东,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脱离实践,脱离群众,不仅自己与群众划清界限,还舍不得子女受苦,不懂得忆苦思甜的教育方法,致使子女嫌贫爱富,价值观、人生观扭曲,少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志向,多了铜臭和对公权的热恋,这样的教育方式始终达不到“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