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友
8月2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有一篇《周恩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的文章。文中谈到周恩来同志的“特殊观”时说,他一生都坚决反对特殊化。他是一国总理,但从不自视特殊,始终平等看待自己与群众。1953年5月,视察北京市101中学时,他对学生说:“……如果说要特殊,你们就只能在多做工作这一点上特殊。”
坚决反对特殊化,从不自视特殊,绝对不许自己的亲属有丝毫特殊,“只能在多做工作这一点上特殊”……周恩来这样表达自己的“特殊观”,而且躬身实践自己的“特殊观”:他去理发、照相、买饭时,依次排队;他乘汽车与农民相遇时,先让农民走;自己拿钱补贴不能正常上班的胞弟,而不同意有关部门安排其到内务部任参事;从不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谋取私利……对照周恩来同志的“特殊观”,我感到,于今天的一些党员干部来说,这是一面镜子,也是一记警钟。
与周恩来同志所处的境况相比,今天的时代变化了,人们的生活包括党员干部的生活殷实了。但同时,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丢了本,忘了根,身上也滋生了一些“特殊化”现象。最近,媒体报道了一些地方的官员,在实践群众路线过程中,到最底层体验就医、公交的新闻。其实,排队看病,高温天气乘坐公交,本身就该是官员生活的常态。这些事,之所以当作新闻报道出来,也从一个侧面透射出这样的现实:确有一些领导干部,把“特殊”当成了常态:他看病,一般是不排队的;他上下班,都是车接车送,平常是不挤公交的;他下了一回基层,往往是要“亲自”的……
至于自己拿钱补贴不能正常上班的胞弟,却不同意有关部门安排其到内务部任参事,就更有些“天方夜谭”的意思了。近年来,媒体不断爆出,一些地方多少多少人“吃空饷”。事实上,能够“吃空饷”的人,基本上都不是“等闲之辈”。这些人,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都跟某些官员,存在某些关联。一个人长期搞特殊,不上班,而且“空饷”照吃不误,领导会不知道?明摆着的忽悠人。官员搞些“特殊”,存在一些“特殊化”倾向,不是小事。一方面,它会“惯坏”一些执掌权力的人。另一方面,群众也对这种“特殊”有意见。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照镜子”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我看,周恩来同志的“特殊观”,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相关专题 |
· 石家友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