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明
财政部近日发布了《关于推进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全面公开省级预决算及“三公”经费的基础上,2013年财政部将进一步指导地方推动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财政部要求,2013年各省应至少选择20%的地市级和县级地区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2014年所选地区应至少达到省内同级政府数量的50%。(8月21日人民网)
县是基层单位,“县级地区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意味着“三公经费”从上到下向基层延伸。从以往公布的“三公”看,不少数据让人看不懂,要么列入其它项,要么找个理由增加;公布数据是多是少难以对应,不知用何标准来衡量;有些数据不要说是行外人,就是专家也不一定能说出个所以然。
“三公经费”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自然也就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别小看这公布的是数字,其实也是一种监督依据,将其放在阳光下照晒,让公众来评说,多少能增加一些压力:一些人的嘴就难张得那么大,向外跑的脚难迈得那快,方向盘也没那么方便,迫使一些部门去压缩行政费用,适度的进行消费。
将范围扩大到县,涉及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尤其是越是基层离公众的视野越近,议论越多,这就不能马虎,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晒穿晒透。假如为公开而公开,如“水中望月”看不懂,民众就难监督,不知钱花得多还是少,花得正常还是不正常。公众看不懂,说不出,道不明,怨气就越大,更严重的是“三公”难受到约束,甚至乎以公布了为名,使一些不正当支出变得名正言顺。
要说“三公”公布不难,简单的把数字罗列出来就是了,但是要做到细,让人一看就知晓却是难事。要敢于亮底,要有经受各种质疑的心理准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能是流于形式,走过场,难说有好的效果。
县级公开“三公经费”,项项涉及到当地百姓的利益,要求更高,解答应更细,钱花了多少,花在哪?有未突破预算来龙去脉得悉数公开,让公众能对得上号,评得出“味”,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还应对其中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跟踪了解,给公众一个明白的交待,如此,才能接受监督,收到好的效果。
相关专题 |
· 罗瑞明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