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为什么我由一个农民的孩子成了“阶下囚”?通过检察官的教诲,通过个人学习和深刻反思,我的心情再也难以平静,这既是警醒也是震撼。是我人生重大的转折,也是警示世人的现实教材。反思过去,我总结了“四个怨恨”。这是原山东省德州市市长助理、黄河三角洲开发办公室主任张如廷的忏悔语。(2013年8月20日《检察日报》)
记得我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在《韩非子·解老》中说道: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意思是人一旦有了贪欲,计划就会被打乱;计划被打乱了,贪欲之心就会加重;贪欲之心重了,邪心就会占上风;邪心占了上风,办事就会不讲原则;办事不讲原则,祸患就会产生。
对于张如廷来说,恰恰正是如此。为了眼前蝇头利,精彩人生变黑白,不仅打乱了自己人生的计划,也断送自己的锦绣前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家庭极度贫穷中长大的他,“参加工作后,我以‘不求官职高低,但求事业大小,干一行爱一行,留个好名声’来激励鞭策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仕途上也算‘有所作为’。27岁被提拔为县委办公室主任,担任副县级后干了23年,其中担任正县级干部10年,担任市长助理8年多。”这足显其勤政和努力的程度。
特别是“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好好干事做人;妻子也时常嘱咐我尽职尽责干事、‘走好’就行;亲朋好友期盼我事业有成、平平安安。”然而,张如廷却没有“如愿以偿”,成了“贪一时,毁一生”的牺牲品。面对铁窗残月,痛不欲生的张如廷反思过去,总结了“四个怨恨”:恨自己忘了本 、恨自己私心重 、恨自己没看透、 恨自己法律不“入脑”,令人听来啮指痛心。
在笔者看来,“四个怨恨”尽管也是落马贪官常见的忏悔“模式”,但细细思来,感觉还是值得我们某些党员干部静下心来认真“解读”一番。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曾经描写一个“自诛阵”,不设一兵一卒,而以贝才(财)、刀巴(色)、水酉(酒)布之,有的入阵之人头脑不清醒,见财则贪,见色则淫,见酒则醉,在不知不觉中自取灭亡。能够与“自诛”对阵的惟有“自律”。
“自律”就是严格的自我约束,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始终能够严守自律这道关,就能成为人民的好干部;不能严守自律这道关,就会被历史、被人民所抛弃。张如廷“四个怨恨”,其原由就是没有严格自律,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自然也在预料之中。
伟大的诗人歌德曾经告诫人们: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关重要。自我节制,自我约束,是一种控制能力,尤其控制人们的性格和欲望,一旦失控,变得随心所欲,结局必将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这话对每个人都适用,对领导干部尤为宝贵和重要。
常言道,管住自己,天下无敌。“自律”,就是要自己管好自己。而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就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所以,在当今多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时期,廉洁自律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处处自律,时时管住自己,才不致于被形形色色的“糖弹”攻破,才不至于触碰法律这条“高压线”,才不致于走上“四个怨恨”的忏悔之路。
相关专题 |
· 林伟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