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文
2013年05月17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解决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偏低的问题,既是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乃至平等就业权,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2013年高考在即,来自国务院常务会的部署要求,不仅让勤奋好学的农家子弟看到更多希望,也更有力传递出党和国家推动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定决心。
“寒门难出贵子”,这几年,有关重点高校农村孩子比例减少的现象备受关注,成为教育公平中呼声最高的问题之一,更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历届政府高度重视,从“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到“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2000年至2012年间,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由51.2万增至192.6万,所占比例也由44.1%增至52.5%。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已经实现了基本相同。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成就。
不过,这一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另一种“滑落”:重点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里的农村生源,越来越少。最近20年来,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
平心而论,农村孩子难上好大学,有其现实根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的现实鸿沟,阻隔着这一难题的破解。当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向城市集中之际,在高校主要按分择优录取的基本制度下,来自边远地区、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考不出更高的分数,上不了更好的大学,也是客观现状。高校加大自主招生力度后,重视“特长”与“素质”的选拔方式,也对农村孩子不利。
教育家说过,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伟大的工具。解决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偏低的问题,既是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乃至平等就业权,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课题。然而,用好教育公平这个“伟大工具”,并非仅有良好的愿望就行,还必须有脚踏实地的科学设计。
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忽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事实上,哪怕农村学生进入知名大学的比例只提高一个百分点,对于参加高考的数百万农村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多了数千个进入中国知名大学的机会,殊为不易。尤其要看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虽位居世界第一,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比,优质资源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必须直面社会现实,通过顶层设计逐步改变、稳步推进。
欣慰的是,这一决策得到了重点高校的迅速响应。北京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要求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比例不得低于20%。清华大学今年也要对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学生,单独划定笔试通过分数线。以积极措施落实好中央要求,同样是享有国家资源的重点名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当然,要解决农村孩子上好大学难的问题,还需从源头着力。在逐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同时,应当正视农村教育的薄弱状况和尴尬局面,解决好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逐步改变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尽量避免他们在“升学大战”中过早出局。
为更多怀揣梦想的农村孩子点燃希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梦想才能越来越近。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