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人民日报·来论:急回应不妨先调查

2013年05月07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斩链条才能堵漏洞

  李云

  日前,针对个别媒体“1个驾驶本最多为3辆车处理违法行为”的误读,公安部表示,禁止任何人出卖或购买交通违法记分,对“买分卖分”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正在建立健全查处“买分卖分”行为的工作机制。

  一条子虚乌有的“乌龙新闻”,已经让那些抱怨“最严交规就是扣分机器”的人坐立难安,公安部出面澄清,对不法行为治理的严苛程度比媒体误读有过之而无不及,更让一些人感到草木皆兵。其实,严字当头,释放的是暖暖善意——规范行车行为、维护交通安全、涵养汽车文明,是约束我行我素之小我,成就公共文明之大我。

  然而,“政策”与“对策”总是一对孪生兄弟,“史上最严交规”的执行过程,也会面临各种形式“销分策略”的考验,如果不能堵住“借照背分”的漏洞,如果不能杜绝“买分卖分”的可能,那么“史上最严交规”在执行中也会大打折扣、“严”不副实。这则“乌龙新闻”不仅提醒媒体应该注重媒介伦理,更警醒交通部门,斩断销分链条,最严交规才能真正成为马路的安全伞。

  

  急回应不妨先调查

  陈国琴

  据媒体报道,针对郑州市民“增加出租车数量,以缓解打车难”的呼吁,当地相关负责人解释称,“车辆够用,不存在打车难”。

  且不论郑州人口、面积、GDP、机动车数量十几年来均翻番,而出租车却只增1辆;也不说郑州每万人14辆出租车,低于国家标准,暂且不评判郑州出租车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就说这种回应本身,如果没有经过翔实的市场调查,未曾做过周密的市场分析,就对呼声日高的公众诉求当头棒喝,是否显得有些唐突,是否给人罔顾民意的印象?

  进入权利意识觉醒的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不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模式,更表现为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双向互动。对待民意诉求,理应多一份认真倾听,少一些“对手思维”,更不要不问是非地否定,否则政府部门的决策与回应就会与公众感受脱节,公信力就会流失于无形。对当地相关部门而言,与其忙不迭地自证清白,倒不如认真做调查、拿方案,既能缓解打车难,又能赢得公众信任。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