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宛峰
2013年04月27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笔者听说了这么一件事。某地想做一个民生工程,当地干部开始信心满满,以为群众肯定会拍手同意。没想到,在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群众中不乏提建议、说问题的,甚至还有几分“炮轰”的意味。好在,有关部门迅速吸收有益意见,对工程规划和实施作了调整,结果皆大欢喜。“从善如流,才有善政”,一位领导干部事后的感悟耐人寻味。
“从善如流”一词,出自《左传·成公八年》。《辞海》中的解释为,“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总的意思是说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
纵观古今中外,从善如流的事例举不胜举。汉高祖刘邦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但他善用人才,虚心听取别人的计策和高见,故能集众智成大事。淮海战役前夕,毛泽东在战略决策中认真听取邓小平、陈毅、粟裕等战友们的建议和意见,使起初“小淮海”的战役构想,向“大淮海”的作战意图推进,从而加速了历史进程。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后,面对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听从建议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逐渐走出了困境。事实证明,“从善如流”不仅是个人雅量,更是治国理政、兴邦立业的重要法宝。
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啃硬骨头、涉险滩,改革发展需要汇民智、聚人心、鼓干劲,这都离不开从善如流,激发攻坚克难的正能量。具体而言,这体现在“内修”和“外练”上。所谓“内修”,就是从思想和内心深处,虚怀若谷地吸纳一切有益于做人、做事和做决策的知识和养分。 “外练”是指主动听取、征求各方意见,密切联系群众,把民意作为搞好工作的重要考量。
从善如流源于虚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本事再大、能力再强,也会出现短板、遭遇瓶颈。对领导干部而言,更要有本领恐慌、谦虚心态。一个人不是地位高,水平就时时、事事都高,部下和群众也有高明的时候。如果放下身段,走出“一言堂”,扔掉“一支笔”,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认真学习各种新知,就会想得更多、看得更远、谋划得更周全,让自己做起事情来更有底气。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领导艺术。
从善如流出于公心。广开言路,常常会遇到不同意见甚至尖锐批评。这个时候,是讳疾忌医,还是闻过则喜,检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心与事业观。固然,有些痛责会让人尴尬、下不了台,但更应想想,火星四冒的批评意见中,是不是也有合理成分乃至真知灼见,是不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只有公字当头,摈弃私利,一切为了做好工作、服务人民,才能在面对批评以至指责时,依然能够不为所怒,冷静研判,从中吸收正确的东西。
从善如流是胸怀,应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从善如流是境界,当有登高望远的眼光;从善如流是水平,常在理智的选择中增长本领。在复杂现实、广大群众面前,领导干部甘当“小学生”,虚心纳谏,躬身问计,就会心明眼亮看问题、头脑清醒作决策、务实进取干事业,所谓“一言可以兴邦”,其意义正在于此。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