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 刘上峰
2013年03月19日08: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地沟油、染色馒头、皮革奶、假烟、假酒、假药……近年来,不断曝光的食品药品等造假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也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大打折扣,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如何让造假者无路可走、“自食苦果”?坚决打掉地方“保护伞”显得迫切而重要。
从一些地方查处的造假售假大案来看,假货横行猖獗,固然与造假者目无法纪、罔顾道德、丢失诚信、为了金钱不惜一切手段铤而走险有关,另一重要原因在于,许多监管部门玩忽职守,非但不作为,反而暗地“哥俩好”,甘当“睁眼瞎”,无视“灯下黑”,甚至“猫鼠同戏”、“养鸡生蛋”。俗话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执法者与制假贩假者沆瀣一气,岂能挺得直腰杆,动真格打假?
地方“保护伞”的大量存在,直接导致对制假售假“打不疼”、“打不死”。有“保护伞”撑着,制假者怎能不为所欲为?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等行为,无疑也是对制假贩假行为的一种纵容,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行贿受贿、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打掉地方“保护伞”,就是断了造假者的“后路”。
对造假售假的“保护伞”,一要敢打,阻力再大,也要拔除;二要善打,“打蛇打七寸”,要打到要害处;三要真打,切不可不痛不痒,做做样子。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