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半月谈·两会观察:户籍制度非改不可

苏万明
2013年03月08日09:02   来源:半月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麦康森代表说,随着我国新老两代农民工逐渐完成世代更替,这一问题将愈发突出。新生代农民工更加留恋城市,更渴望与市民同等享有文化生活、民主政治等权利。

他们受过教育,更具民主、平等和维权意识,对社会不公和身份歧视感受最深。再加上网络发展,诉求渠道增多,继续漠视他们将使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许振超代表说,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比较明晰的,即取消农业、城镇户口之别,代之以人口居住登记管理,“农村”人口被纳入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中,居民被赋予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彻底消除城乡分割二元结构。

许振超代表说,改革的难点在于,目前国家和地方的财力,是否能够满足“新市民”的社会福利扩容需求?就拿最低生活保障来说,现行的城镇低保标准一般都比农村高,大量“新市民”需要低保待遇时,地方财政是否能够支撑?此外,城市区域的保障住房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相对有限,估计较长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满足“新市民”的需求。

“如果农业户籍仅是改变了称呼,其他待遇没有跟上,那改革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大了。”许振超代表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新市民”暂时委屈,待遇依旧“低人一等”,二是降低“老市民”的福利。但是,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带来新的社会不稳定。

此外,一些相关联的难题也在考验执政者的水平。比如,原农村居民的承包地、宅基地等,市民化之后是否应该保留,或者如何进行与城镇居民福利之间的换算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许振超代表说,直到目前,青岛港8000余名农民工当中,最终落户青岛的不到80人,占比不足1%。而且他们还是通过特殊政策,以人才引进等方式落户的。“当然,城乡一体化的户籍改革是大方向,关键是要通盘考虑,处理好关联问题,稳妥开展。”

麦康森代表认为,由于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户改”不能寻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是各系统协调推进、统筹实施步骤的过程,我们对此应该充满成功的信心。

“同为一国公民,就应该享有一样的福利,平等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发展到今天,使‘户改’更显必要,也使我们更有信心。”麦康森代表说。

麦康森代表认为,统一身份,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当然也不应该“一刀切”:对于需求最迫切、条件已具备的农民工,应该抓紧落实市民身份;对于在农村有房、有地、留恋农村生活的居民,需要与其他关联改革协同推进,保障其自由选择的权利。

对于关键的统一待遇问题,则需分步操作——

首先,执政者、城市管理者要摒弃农村支援城市的思路。“户改”设计之初就应端正态度,要有改变惯性、惰性的勇气和决心,也应该做好相应准备,坚定信心,脚踏实地。

其次,国民待遇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步到位实现,但要小步快跑,逐渐跟上。比如,随着地方财力的增长,每年为新市民追加一点。也应该相信,“新市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会创造、增加社会财富,使这一进程能够持续健康地进行下去。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