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衙门作风”最当改
编者按 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已经发布一段时间,各级政府正在认真落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基层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依然存在,拉开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对于这些政府机关来说,改作风当从“改门风”开始!
市民中心,市民难进
长三角某地的政府大楼取了一个亲民的名字——新市民中心,但去过这里的群众却大倒苦水:“市民中心,远非市民进得去的地方。”
一位媒体记者到此采访,深有感触——
进了大楼,毕恭毕敬地出示介绍信、身份证、记者证、驾驶证、工作证,不行;主动要求填写会客登记表,不行;请求保安致电被访者确认,被拒……
最终苦等半个多小时,直到被访单位工作人员下楼“带人”。然后是层层刷卡:进闸机刷卡、进门刷卡、乘电梯刷卡……
“真不知道这市民中心的门,有多少普通市民进得来?”这位记者不禁心生感慨。
“都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人民是主人,可去政府办事才知道主人的待遇是什么:登记、出示证件、被居高临下地盘问……能进去那是万幸;没人接的话进不去是常事。”沿海某市一名教师说。
企业与政府机关打交道最多,在门口软磨硬泡求进门,对不少企业人员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一位企业办事员向记者抱怨:“头天知道要到政府办事,早上出门前就要把自己打扮得体面一点,虽然不抽烟,也要准备好香烟放在手边;进门遇到保安前,先深呼吸3秒钟,告诉自己:耐心一点、大方一点、嘴巴甜一点!”
很多群众反映,如今不少地方政府机关不仅“门难进”,且其气势雄伟的政府“新院”往往位居城市边缘,交通十分不便,没有私家车的老百姓跑一趟累得腰酸背疼。还有的政府机构,“非本院车辆”不仅不能进院门,院门外还是禁停区,附近也没有临时停车场,外来车辆稍事停留轻则要被呵斥,重则面临抄牌罚款。
更多相关评论:
人民日报:改作风“开弓没有回头箭”
红船观澜:干部不“收心” 群众咋舒心
新京报:“国务院好遥远”的弦外之音
红网:政府采购“萝卜花人参价”的虚火该咋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