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消失
理解城市地域特色可以从两个层面出发:中国城市在国际文化背景下的角色以及在中国自身不同地域条件下城市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二者既与以历史建筑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传统特征紧密相关,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中国文化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席位,原因有二:一是悠久的历史;二是鲜明的特色。关于历史的悠久无需太多的论证或说明,而特色的鲜明则可以从中国独特的营城理念与实践中获得答案。古代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考工记》提出了中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这种营城手段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管理城市及国家的理念,它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等级、礼仪以及朴素宇宙观的体现。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连续性,直到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始终保持了其一贯的特征——不论是以南北轴线和方格网道路体系为特征的城市空间格局,还是以木结构和大屋顶为标志的建筑风貌,这些都与欧洲城市建设的多元和多变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近代中国尽管经历了长期的内乱和战火,但城市遭到的破坏与过去三十年经济奇迹下的自我毁坏无法相提并论。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惨重代价就是古老的城市从中国土地上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旧城更新和新城建设,全中国的城市都穿上了统一的外衣,在城市获得了新面孔的同时,中国城市的传统特色彻底消失了,还剩下可怜的几个如博物馆的文物般被供奉起来的样板城。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和价值危机。这一发展进程受到两种倾向的影响:一是很多人相信只有高楼大厦才能展现梦寐以求的现代化;二是在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下,没有时间思考“向何处去”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总之就是先拿来用,发展了再说。中国人在放弃自己传统的同时,缺乏对新的价值的思考探寻,如此情景下,中国的城市失去了历史,也就失去了特色,即地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