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实施一个多月了,日前,记者前往财政部、住建部、卫生部、教育部等十多个部委传达室探访时发现,一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依然没有改变。(新华网)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门脸”,传达室“窗口”虽小,却是来访人员对这个机关的第一印象,传达室的“冷暖温度”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央国家机关的形象和作风。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机关干部,面对前来“求”自己办事的群众,总是以一种“君临臣下”的心态来对待,尤其是对上访的群众,更是抱着一种“闹事”和“找麻烦”的思维定势,不要说公仆意识丢到了脑后,就连起码的平等意识也没有。摆“官架”、打“官腔”,将以为找到“主心骨”的办事群众一下逼入了寒冬。
诚然,这些传达室的衙门作风该曝光,甚至可以狠狠“拍砖”,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背后隐藏的问题。一是领导重视问题。“八项规定”已实施一个多月了,身为部委机关传达室却仍“官气”浓厚,不难让人疑问,单位领导到底有没有把中央工作规定传达到位?是不是做到领导重视、率先垂范?二是观念修正问题。从传达室“官腔” 、“官架”中我们不禁要问,单位有没有对作风规定执行到位?是不是做到教育引导、督促考评?
笔者以为,传达室“四难”问题不只是传达室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和机关作风建设问题的影射。小小传达室皆如此衙门作风,其它部门可想而知。作风建设不可一蹴而就,“传达室的刁难更让我们体会到作风问题的任重道远。一是领导带头,发挥榜样的力量。以国家领导人带头执行“八项制度”为榜样,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对自己严要求,对下属多强调,带头提高执行力。二是严管严惩,规范制度的执行。要进一步完善作风制度建设,加强引导、教育和考评,切实以作风建设的硬性执行带动作风建设的自觉修正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