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尾,各地都相继开展向老党员、老干部及困难户、特困户、孤寡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送温暖活动。应该说,这是一件惠民生、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
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把“送温暖”,简单地理解为“送点米、带点油、给点钱”,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应付了事、送完完事,搞“一锤子买卖”。至于说,困难群体困难在那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温暖?送的“温暖”能起到多大作用?该怎样更好帮助困难者……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很少有人深入地思考、仔细地琢磨,致使“送温暖”流于形式、效果打折。
笔者也曾多次参与送温暖活动。亲眼目睹许多困难群体,要么是身有残疾,要么是下岗职工,要么是天灾人祸,等等。他们也期盼更多的收入、更好的生活,也更需要政府长期的关爱、持久的扶助。现实中,送温暖活动年年搞,可困难群体的状况却是“涛声依旧”、难有改观。究其根本,送温暖没有送到困难群体的“穷根”上,一点点“米面油”只能解决暂时的“温暖”,难以化解长久的穷困。
“送温暖”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要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有更多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更高的保障。因此,各地开展“送温暖”活动必须要克服“形式主义”的影响、打破“被动应付”的局面,转变思想、转变作风、转变方式,真正让送温暖暖人心。
变“盲目送”为“明白送”。改变不顾困难群体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盲目送温暖的做法。送温暖之前,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调查摸底,真正摸清那些群体需要帮助,他们困难的症结在那里,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有针对性地送温暖、送帮扶,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窝里,把实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
变“一阵风”为“长流水”。改变送温暖赶浪头、一阵子的做法,仅在过年过节为困难群众办好事。要把送温暖活动长效化、常态化、日常化,坚决克服短期思想、临时行为,变“突击战”为“持久战”,盯住困难群体一帮到底、一抓到底,不放松、不放弃,直到帮出成效、见到实效。
变“重输血”为“重造血”。改变送温暖就是给钱给物的习惯性做法。要知道,对于困难群体来说,给钱给物不如给条好路子。毕竟,钱物只能解决一时困难,路子才有长久保障。在为困难群体送钱送物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更要送技术、送岗位,送信息、送项目,帮助困难群体增强“造血”功能,尽快走上脱贫致富路。(涿鹿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