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雾霾笼罩 谁也不能屏住呼吸

叶小文

2013年01月17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建设“美丽中国”,全国上下热议。可是一开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延绵不散的雾霾,让美丽的首都顷刻变成“雾都”,让“美丽中国”的话题蒙上了一头“雾”水!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地球上吃喝住穿,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如果人类的大多数听不见春天鸟的喧闹,看不见秋日的繁星,喝不到清洁的水,见不到绿色森林,吃着各种污染的食物,呼吸着污染的空气,生着各种怪病,还谈什么“美丽”? 

  近代人类追求幸福,是站在文艺复兴的历史起点上。当代人类追求幸福,则必须进一步站到生态文明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近代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作用空前放大了,可以排山倒海,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转化基因……。解放的人,是大写的人,在此基础上,人权,自然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张扬。但解放了的“人”又过度膨胀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人对自然过度开发,环境被污染破坏。人对社会为所欲为,单边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争斗愈演愈烈。次贷危机引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度造成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和恐慌。

  依托文艺复兴崛起的西方工业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它以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长为基础,存在着无限的经济增长欲求与有限的资源环境供给之间的矛盾。工业文明竟然成为一种高代价、高能耗、高污染的文明,甚至成了为少数国家所独享、听任少数人剥夺多数人的文明。这种文明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蕴涵危机。站在文艺复兴的历史起点上的近代人类,也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当代人类必须摆脱“物化文明”,站到生态文明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华文明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始终保持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的本色。今天的中国,更具备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机和条件、压力和动力。但是,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出来,中国面临的快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呈现出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雾都”北京,再度发出强烈的警告。

  怎么办?中国能像近代西方大国那样,在崛起过程中靠坚船利炮、圈占土地掠夺别国能源和资源,来保持自己的蓝天净土吗?不能!以邻为壑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

  怎么办?中国能倒退到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的自然经济时代,来保持自己的蓝天净土吗?也不能!我们既要生态的绿水青山,又要发展的金山银山。 

  怎么办?传统工业文明的局限,无法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更不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宿。当前发展面临的危机,就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动机。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下定决心,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扬弃,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正是在这个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中国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0年前人民群众求温饱,现在求环保;30年前人民群众谋生存,现在谋生态。”

  “美丽中国”的基础,必须是生态文明。“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根治了这延绵不散的雾霾,澄清了这一头“雾”水,“美丽中国”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生态,是所有人的,空气,是所有人的,责任也是。雾霾面前,没有局外人。中国,中国人,必须有所作为。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