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体坛观澜:体育转型为社会发展增利

——关于中国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之五

薛  原

2013年01月11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展示国家形象,激发民族自豪,以有限资源优先推进精英体育;到更多关注个体幸福提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转型,是在过去辉煌成就基础上对发展理念和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中国体育的转型,和时代发展节拍紧密呼应。

  从展示国家形象,激发民族自豪,以有限资源优先推进精英体育;到更多关注个体幸福提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转型,是在过去辉煌成就基础上对发展理念和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这样的转型,前提是金牌单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根基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充盈;动力是大众体育需求的均等化和多样化;目标是发展成果普惠民生,推进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最大化。

  转型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中国选手已稳居奥运金牌榜最强竞争者的行列中,但国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却并未相应增长。卫生部2012年8月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从不参加锻炼,经常锻炼(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钟)的人仅占11.9%。奥林匹克精神怎样激励人们,最紧要的就一条——参与。

  转型也是对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谋划。体育不仅能为国争光,还能为社会发展增利,为民众生活增福。而要实现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乃至体育文化的协调发展,现有发展格局“调结构,转方式”是必然之举。只有适应时代变革,跟上社会需求,才能找到发展的坚实依据和未来路向。

  这样的转型,需要体育主管部门意识转变,措施落实。发展增量离不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现有的管理理念、体系、手段能否适应,应当以开放的姿态倾听各界呼声建议,借鉴先进和成熟的经验,勇于创新,寻找并确立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

  这样的转型,也不是体育部门一家之事。地方政府能否落实全民健身“三纳入”,学校体育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去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和体育俱乐部经营现阶段能否得到政策扶持,居民小区怎样才能保证体育用地不被挤占等。新的挑战也会与改革相伴而生,各方能否形成合力,需要更高层面的设计与监督。

  体育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一扇窗口。体育更能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健康、欢乐、激情与希望。     

  体育转型,此其时也,时不我待。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