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今日谈:经济全球化步入下行通道?

2013年01月05日08:35   来源:半月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经济全球化下行的新特点

与以往相比,此次经济全球化下行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

一是发达国家成为阻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行为体,政治因素成为经济全球化下行的重要动力。

在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的压力下,发达国家执政者为了争夺选票,不惜通过贸易保护增加本地就业。同样,贸易保护政策是发达国家影响跨国公司活动的重要手段。因为跨国公司独立性、全球性的增强,是导致发达国家部分制造业空心化与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况且,经济全球化促使一些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在此次金融危机后开始明显冲击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因此,以经济手段压制新兴国家的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行动的长期动因。

二是“集体取暖”可能使经济全球化面临更加难以打破的坚冰。此次危机中,不少国家通过区域经济合作,“集体取暖”。其结果是地区贸易关系与一体化的强化,短期内有利于区域内各国经济增长,长期来看却可能使经济全球化面临更高壁垒。

三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产业格局洗牌,成为经济全球化下行的重要原因。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当今世界迫切需要新科技革命牵引走出泥潭。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多网融合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还是以新能源技术和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抑或以电动汽车产业和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领域,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具有相当的优势。

但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奋起直追,使整个产业格局仍处于变动之中,也使发达国家不敢有丝毫放松。激烈的竞争或许是经济全球化下行的重要原因。一旦各方占据比较优势的格局基本确立,经济全球化态势可能重新上扬。

经济全球化:曲折之后或上扬

2012年,在诸多因素作用下,经济全球化下行的迹象更加明显。但是,作为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经济全球化不会就此止步。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仍然不可忽视。

首先,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金融投资在内的全球性生产关系已稳固建立。正如新华社社长李从军2011年6月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所言,如今世界不再是平的了,它更像一个迅速收缩的鱼缸。

2011年泰国洪灾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从反面表明世界已融合成为一个“全球生产”体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依赖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伴随着发达国家老龄化社会的普遍到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市场将对发达国家更加重要。

其次,世界主要国家对于经济全球化仍然保持着充分的肯定,并通过20国集团等渠道保持着充分的沟通。发展中国家没有被反全球化的思潮与运动所占据,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态势仍占据主流。尤其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共识和有效的协调机制。

再次,信息技术仍在加深世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打破困扰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因素。云计算、物联网、多网融合技术、智能手机、电子支付、社交网站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成果开始在生产和生活中普及,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

经济全球化仍在塑造世界。正如李从军社长所言,只有承认我们对彼此的极度依赖,我们才能让“鱼缸效应”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还是反全球化的岔路口,人类社会将做出明智的抉择。(《半月谈》2012年第24期,记者 王鹏权)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