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勇
2012年12月25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把民意锻造成一种刚性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干部“目光向下”
岁末年终,正是各级干部“交答卷”的时候。且不说工作好坏优劣,如何“交卷”本身也是一个看点。相比一些地方搞关门总结、自我表扬,日前武汉、温州等地“电视问政”的火热现场令人耳目一新。
暗访短片揭短亮丑、市民“考官”毫不客气地逼问、“应考”干部脸上直冒汗珠,这富有冲击力的一幕幕,通过直播镜头传到千家万户,搭建起一个百姓参与、官民互动的考场。
通过电视传媒打开大门吸引公众参与,又通过考评百姓意见大的问题提升关注度,这样的考试颇有创意。
然而,热闹之中也有隐忧。有人担心,时间一长,观众审美疲劳了,干部学会应对技巧了,电视问政还能问出真问题吗?有人疑虑,干部在节目现场斩钉截铁,出了电视考场能不能一条条落实?还有人质疑,为什么非得上电视才能解决,平时干什么去了?
种种疑问,说明电视问政虽然是一剂猛药,但改作风、抓实干的治本良方还有待继续探索。高收视率、社会热议的“眼球效应”之下,虽然给干部造成了不小压力,但节目播出总有时间和频次的限制,面对复杂而漫长的现实工作,舆论压力难以持久,电视问政不可能包打天下。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台上流汗、台下逍遥,那么电视问政难免成为一场政治秀,火爆背后加剧着“不曝光不干事、一曝光就解决”的路径依赖,老百姓就会越问越生气、越问越失望。电视问政的烦恼,在网络回应、领导接访等方面同样存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电视问政之所以受人欢迎,就在于拓宽参与渠道、创新监督方式,让老百姓的知情权、监督权有了实现的平台。但是,监督不是一阵风,阳光更需要时时普照,如何走出短期的眼球效应,让倒逼压力可持续,检验着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创新监督才能刷新政风。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民意锻造成一种刚性力量。电视问政的重要取向,就是不再自说自话、自我评价,而是把群众感受、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让老百姓来打分。加强群众监督,既要提供更多渠道,也要确保老百姓说话有分量。这次温州的电视问政,大胆地把“考分”与末位淘汰挂钩,直接影响乌纱帽,让一些干部备感压力。循此思路,如果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社会评价机制,让民意在工作评比、政绩考核、干部升迁等方面取得更大权重,将会从根本上推动干部“目光向下”,更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