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網絡時代更需理性”:大學畢業時說這個有點晚

士心

2016年07月06日10: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眼下正是大學畢業季。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學校長的畢業致辭開始時髦起來,風格也是各出心裁。有煽情的、有勵志的、有賣萌的、有做檢討的……不管這四年教育效果怎樣,校長們都想抓住“最后一課”的機會,再狠狠扎上一針雞血,期望臨行之時,能在學生頭腦裡,掐出一點“胎記”。

許是校友的緣故,筆者對母校校長的畢業致辭更為關注。據媒體7月5日報道,老校長講了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網絡時代更需要理性。他認為,信息和網絡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但大量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信息侵犯了人們的沉思,缺少了當面的觀點交鋒和理性思考,膚淺、錯誤的觀點大行其道,“你在微信朋友圈中一個不經意的轉發,也許像蝴蝶的翅膀在遠方會扇起一場颶風”,“網絡使這個世界任性起來”。

不知老校長為何在畢業典禮抒發了這樣的感慨與見解。或許他也感受到,智力水平和知識儲備,與理性思維並非就有天然聯系﹔專業知識和高智商,也未必是虛假信息、歪理邪說的“防火牆”。應該說,看得很透,提出的見解也非常有價值。只是在大學畢業之際才提出來,似乎有點晚。

老校長提出的這一問題,在傳播學中其實有個專門名詞,叫媒介素養。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面對各類媒介信息,能有選擇地進行獲取、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各類信息、見解那麼多,你怎樣區分真假、明辨是非,最終為我所用。雖說是個傳播學概念,但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媒介素養教育早已進入小學課程,而非到了大學才有,更不會遲至大學畢業才提出。

媒介素養,原本是一些國家和地方,囿於所謂自由傳播理念,無法對電影電視以及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實行源頭控制,在“信息發布端”把關,隻能從青少年抓起,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增強全體公民“信息免疫力”。他的理念,是讓社會公眾有對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等,避免誤聽輕信、人雲亦雲。

我們傳統的管理媒介和信息發布方式,是從信息發布端嚴格控制。這在“前網絡化”時代,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也留下隱患,民眾對信息接受的“免疫力”較弱,信息傳播的“規則意識”匱乏。當網絡大潮襲來,面對真假難辨的海量信息和種類繁多的發布渠道,許多網民缺少足夠的辨別能力,表達時又往往隨心所欲、易走極端。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對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源頭管理難免力不從心,於是就出現了各種亂象和“任性”,促使他在畢業送行之際,疾呼“網絡時代更需理性”。

網絡時代的確更需理性,但前提是網絡時代的信息管理與公民教育,也更需創新與完善。

源頭管控仍需加強。正如日前國家網信辦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嚴禁未經核實將社交工具等網絡平台上的內容直接作為新聞報道刊發等,就是在管好傳統媒體的同時,努力將管理覆蓋面向新媒體延伸。但從這一最新通知也可看出,似隱含著重點管住主流媒體,對一般網站與社交工具隻能“網開一面”的苦衷。

很明顯,隻抓源頭效果有限。政府教育部門還須探索從信息接受端入手,在全民教育中加入媒介素養內容。在孩子從學會上網、用手機開始,就有人系統地引導教育他們,對網上不同信息和觀點,要有正確的分析、判斷﹔發布信息或意見時,要盡量真實、理性、客觀。以往沒有受過媒介素養教育的中學生、大學生,也要下大氣力“補課”,不要等到大學畢業時再讓校長提醒。如此假以時日,當我們的大多數網民,都具備一定媒介素養,虛假信息、極端表達就會受到有效遏制,網絡世界也將不再任性。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士心熱評”專欄:

網評精粹:


總書記告誡我們在“趕考”中要警惕的三大誤區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不可缺少的“骨子氣”

全面擔負起狠抓黨的作風建設這一重任

在“自我革命”中永葆執政生命力

“為民”初心不能忘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作者文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