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燁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裡人願意去鄉村旅游,在那裡可以感受到祖輩的生活——種地、採摘、吃農家飯,美哉、樂哉。此外,除了適合休閑娛樂,古村落還有著很多歷史,那是中國文化的根脈所在。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擴張,不少承載著鄉土文化和歷史記憶的傳統古村落面臨著被破壞甚至消亡的壓力。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條街”的瘋狂“造街”,不僅使古村落因過度開發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怪圈”。(6月26日 新華網)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的騰飛世界矚目,農村的發展日新月異,城鎮化建設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同時,在貧困地區開展的精准扶貧也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一批批農民脫貧致富,一座座村庄也改頭換面,農村發展可謂是進入了新的春天。
不過,在農村的發展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農村建設,缺少詳細和長遠規劃,隻顧一味擴張“領地”,機械式地復制城市發展模式,不考慮農村的實際情況,造成“城市面子熱,鄉村裡子冷”的尷尬。一些地方發展,忽略了古村落的青山綠水、文化底蘊及歷史傳承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熱衷於“一陣風”工程,出現了“仿古建筑,小吃一條街”的瘋狂“造街”景象。這些發展方式並不符合我國農村的發展規律,也不利於保護和傳承好古村落的文化和精神。
古村落不正確的建設和發展,凸顯出地方執政者的“浮燥”政績觀。用瘋狂“造街”來代替古村落發展,首先就是缺少對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認識,體現的是“急於求成”的錯誤執政觀念。一些地方甚至以建設新農村為借口,徹底否定了古村落文化,毫不保留地將帶著歷史和文化的古村落“大牆”一夜推倒。這些做法,讓農村建設走了歪路,走了回頭路,從長遠來看,一方面既阻礙了新農村的發展建設,一方面也破壞和摧殘了古村落文化,是一種舍本逐末、緣木求魚、得不償失的做法。
對待古村落的發展態度,體現著對待農村的發展態度,更體現著對待社會的發展態度。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精神,農村的發展也少不了古村落文化的傳承。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是一種對農村文化的傳承和堅守,是不能丟棄的農村之魂,它源自於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原汁原味的文化風貌。農村的發展應該以帶有文明、文化和歷史特性的古村落為圓心作圖,不管發展的圓如何大,“圓規”的這一腳也須定住、定穩,保証不脫離圓心。
保護古村落是對鄉村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如何保護?如何建設和發展?這是一個考驗地方執政者智慧的難題,也是一個巨大機遇和挑戰。在發展日益加快、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社會,尤需我們的領導干部擺正觀念,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功成不必我在”的理念,用穩扎穩打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在發展中也需要保護和傳承好古村落文化,既要敢於大膽創新,又要不忘鄉土文化,以堅守和創新兩種精神,為鄉村發展找到融合之道和精神支點,為古村落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撐起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