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宇宙,勇攀科技高峰。隨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2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中華民族向著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又邁出堅實一步。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新火箭首發成功、新發射場初戰告捷,中國航天事業開始了“新的長征”——這不僅標志著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順利開啟,而且向世界表明,曾經一度是世界航天追趕者的中國,已經在世界航天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並正在打開“一片天地”。
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樣是航天事業的第一動力。從天地往返到航天員出艙行走,從交會對接到多人多天太空駐留,從空間實驗室穩步推進到探月工程捷報頻傳……不斷刷新著中華民族太空高度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創新這個強有力的引擎。
創新,引領中國航天躋身世界領先行列。航天創新,不能等待觀望,不可亦步亦趨,當有隻爭朝夕的勁頭。中國航天人以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創造了從“三垂一遠”的發射模式到“永遠在線的航天測控網”,從獨具中國特色的艙體結構到中國首創的交會對接模式等先進理念、先進技術。中國航天跟上甚至引領著世界航天發展新方向,掌握著全球空間競爭的戰略主動。
創新,引領中國航天不斷破解發展難題。空間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同時浩瀚的空天還有許多未知的奧秘有待探索,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按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2020年左右中國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屆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攻破關鍵核心技術,中國航天將全面搶佔事關長遠和全局的戰略制高點。
創新,引領中國航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航天,提升國家實力﹔航天,拉動國民經濟。今天,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的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2000余項航天技術成果應用於衛星通訊導航、氣象預報、防災減災、食品生產等領域。隨著中國空間站逐步建成,隨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日益完善,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衛星遨游蒼穹,中國航天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帶來更為豐厚的回報。
創新,引領中國航天形成充滿活力的運行機制。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國航天發展的每一步,無不注重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協同發揮作用。全國100多所研究院所、3000多個協作配套單位參加載人航天工程,工程涉及的人員達幾十萬人、零部件有數十萬個。工程中,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形成教研相長、協同育人新模式,打牢航天發展的科學和人才基礎。充滿活力的全國大協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
創新,引領中國航天打造宏大人才隊伍。“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航天創新,貴在接力。目前中國航天隊伍平均年齡隻有30多歲,這是最大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事業發展最堅實的基礎。國家政策的不斷傾斜,載人航天工程影響的不斷擴大,使航天事業有了越來越強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主動投身航天、獻身航天。中國航天人身上,顯現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力量。
太空無垠,探索無限。對中國航天而言,每一個新高度都是一個新起點。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將接連發射天宮二號目標飛行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隨著空間實驗室任務的順利推進,廣袤的太空將會出現更多、更活躍的中國身影:在近地軌道組裝大型空間站,開展地面上無法進行的科研實驗﹔組裝飛往月球、火星等天體的飛行器,讓中華民族的夢想飛得更高、更遠……
面朝大海,仰望星空。
航天夢連著中國夢。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中國航天人,必將不斷攀登航天科技新高峰、開拓航天事業新境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