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華每日電訊:“老好人文化”是社會秩序的大敵

畢詩成

2016年06月23日08: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老好人文化”是社會秩序的大敵

太多的人秉持“老好人文化”,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的逆淘汰:做一個“老好人”常常被理解、認可,而堅守原則的人要承受沉重的壓力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馬臻,最近被一些媒體貼上了“中國最嚴導師”的標題——他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學習與科研,未經許可不允許做與科研無關的兼職﹔他不定期組織學生讀書,對每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認真記錄﹔有碩士研究生沒有合理安排好時間,未能發表申請學位所需的SCI論文,離校時隻拿到畢業証而沒有學位証……有學生抱怨科研太辛苦、導師管得太嚴,這位教授卻說“我寧願成為你們眼前的逆境”,“一個人腿上綁了沙袋能跑步,以后脫去沙袋,就跑得更快”。
  現如今,一個導師帶幾名甚至十幾名研究生的情況屢見不鮮,必然會出現導師無暇教導、放鬆對學生的要求的現象。因此,有人對馬臻教授的做法表示不解:何必那麼當真?何必得罪人?在一般人眼中,這個一絲不苟的“家長制導師”,確實是一個“另類”。但是,當他帶出來的多名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優秀畢業生等各種稱號的肯定,那些曾抱怨過太辛苦的學生,或許會感謝他。
  象牙塔中的這個“另類”,有助於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當下社會無原則的“老好人文化”,究竟好不好?常常聽人抱怨,中國社會秩序性太差、原則性不強,到處都有不講規矩的人和事,很多事情沒關系就辦不了,有關系則什麼都不是事兒。大家都不願意得罪人,也不習慣處處按原則辦事。
  這種無原則的“老好人文化”,其實兩千年前就被孔子狠狠批駁過。有人問孔子:“鄉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說:“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孔子仍然說:“未可也。”他說:“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也就是說,所有人都稱贊一個人和所有人都厭惡一個人,這人都是不好的。一個真正的好人應該是有原則的,善良的人愛他,邪惡的人厭惡他。這番話點出了好人和老好人的區別,那就是是否堅持原則。我相信,那些有追求並願意付出努力的學生會喜歡認真負責的老師,而那些原本就想混個文憑的人才會對嚴格要求的老師畏懼且憤恨。
  我們抱怨社會秩序不佳,但對於如何改變社會秩序,又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於是,很多事僅僅停留於抱怨。其實,社會秩序並不是虛幻的無物之陣,而是由很多小的系統的秩序構成的,如果一個個小的秩序系統不牢固,人情就會很容易沖破秩序的堤壩、原則的柵欄。導師給學生放水,警察給熟人放水,官員給商人放水,安監部門給企業放水,這裡面子抹不開,那裡好處舍不得,遠處還有七大姑八大姨需要關照,結果必然是法律、規則、秩序等一再被放到“人情”之后。
  更詭異的是,太多的人秉持無原則的“老好人文化”,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的逆淘汰:做一個無原則的“老好人”常常很被理解、認可,就連一些“老好人”因腐敗栽了跟頭都有同情之人﹔而堅守原則的人,動輒要承受沉重的壓力,被另眼看待。就在這幾天,復旦另一位副教授,就因為堅持論文不能漠視學生的署名,而被稱為“任性的堅持”,也被一些人認為是“不通世故”。
  身處現代社會,我們並非必須與人情冷暖絕緣,而是要與扭曲了的濫情絕緣,要將法與情擺到正確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人獲益的社會,跟沒原則、沒底線的“老好人文化”,原本就是水火不容的。我們不能把理性、原則視為一種服務於自己欲望的工具,而應該將其視為信仰、內心深處的基石與頭頂上的道德律令。
  做好人,不等於做無原則的“老好人”﹔講規則,有底線,同時有人情,才是最有魅力的人。各行各業,都面臨重建剛性原則意識的問題,但處處降低門檻、降低底線,眼前的舒服很可能會成為明天的不舒服,到頭來害人害己。所以,一所大學裡出現一個“寧願成為學生眼前逆境”的老師,我們實在應該珍視,也應該反思——在無原則、無秩序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