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衛國
在日前舉辦的第八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質量標准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政策信息研究室主任李祥洲開門見山地說,“我通過輿情監測分析發現,將近一半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是謠言和傳言。”(6月15日《中國青年報》)
如斯所言。近年來,諸如“頂著花兒的黃瓜用了避孕藥”“喝豆漿可能導致乳腺癌”“蘿卜和茶不能一起吃”“肯德基的雞有8個翅膀16條腿”等食品安全傳言層出不窮,尤其在網絡媒體及微信朋友圈中見盛,信的人還真不少。
筆者以為,謠言盛行折射出諸多問題,首先是公眾對問題食品的“前車之鑒”警惕性極高,稍有“風吹草動”就繃緊了神經。近些年來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少,特別是濫用添加劑、防腐劑,以及監管不嚴釀成的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場等,對公眾的刺激尤深,故網上一旦出現與食品相關的傳言,人們的擔憂心理及敏感神經馬上就被觸動,謠言就會迅速發酵。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應單純責怪公眾“聽風就是雨”,偏信偏疑。
其次是食品科普宣傳教育滯后,人們的食品消費知識及科學認知比較缺乏。比如“頂著花兒的黃瓜用了避孕藥”,明顯是“驢唇不對馬嘴”,稍懂點農業知識的都不會信,這一觀點卻能在微信空間被瘋狂轉發,足見謠言的“粉絲”不少。隨著農業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如今新的食品種類及品種越來越多,但對大眾的食品常識及健康知識的普及卻跟不上趟兒,這一課亟待補上。
第三是辟謠不及時,許多食品謠言已經“鋪天蓋地”,卻鮮見權威部分站出來澄清事實。大道信息不暢通,小道消息必然滿天飛。這也警示有關部門,面對敏感的食品安全問題,正規信息渠道要暢通,權威發布要及時。
同時也要看到,有些食品安全傳言並非毫無根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管理漏洞,以及標准的缺失、檢測手段的落后等問題,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引以為戒,見微知著,積極改進。
總之,應該從食品安全的謠言中,讀出百姓的期待與要求﹔讀出監管的差距,繼而強化食品安全管理,才能收獲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認可與滿意。應當說,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取得明顯進步,食品合格率進一步提升,據李祥洲專家介紹,我國農產品合格率年年上升,2015年及今年以來達到97%以上。成績有目共睹,但切莫驕傲自滿,掉以輕心,應看到,我國食品安全體系總體上仍然是脆弱的,歷史欠賬較多,無論是法規制度、標准、生產工藝還是檢測手段、行業監管等,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一定差距。
食品安全管理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監管越嚴越細,不留死角,不存漏洞,謠言就會越來越少,直至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