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在武則天年間,有人在洛河中挖出一塊白石條,上面寫著八個紫色大字“聖母臨水,永昌帝業”,此時的武則天正在當政,一看,這是表揚自己嗎!於是獻石者升官。在白石上刻字,將武則天比作聖母,這就是典型的“恭維”。在中國古代,善於用“恭維”手段為自己謀求官職、增進財產的人不在少數,且屢試不爽。可以說,會恭維是中國古代官場一條重要的生存“法則”。
“恭維”緣何會有如此大的功效,能讓人贏得領導的稱贊、寵信,甚至是平步青雲,這恐怕要從人的虛榮心說起。虛榮心太強的人,隻喜歡別人說贊同、稱贊自己的話語,容不得半點批評和反對之聲,殊不知,“恭維”是一劑慢性毒藥,會讓自己迷失在別人的贊美聲中,長期以往,將會產生像魯迅先生所說的“捧殺”效應,結果不僅傷害了自己,也有害於他人,甚至影響國家各項事業的開展。
時下,有些黨員干部對批評的聲音、難聽的話語十分反感,不問緣由就火冒三丈﹔對那些甜言蜜語,都欣然接受。然而事實証明,這些恭維的話語實則是“溫柔陷阱”,“口吐蓮花”的人終將成為自己的“掘墓人”。因此領導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時刻謹記“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學會辨別他人的話,禁受住“恭維話”的誘惑,自覺遠離恭維,否則稍有不慎將會掉進別人設計的“圈套”。隻有嚴格省察自己,才不至於丟失自己。
遠離“恭維”,要善聽“逆耳之言”。有些批評的話,雖然說得刺耳,讓人覺得“火辣辣的燒心”,但的確是實話,對自己和國家發展都是中肯有益的。縱觀中國歷史,凡是有突出成就的人,大都能接受批評之言,善於從“逆耳之言”中反思自己的行為,避免了自己在工作上的失誤。相反,隻習慣於聽恭維話的領導,將會在眾人“恭維”中,“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發現不了缺點,掩蓋住問題的實質,這樣的干部遲早是要吃虧的。
遠離“恭維”,要補足“精神之鈣”。聽見恭維的話就“飄飄然”,聽見逆耳的話就“沉甸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精神缺“鈣”。理想信念不堅定、“官本位”意識太濃厚,不能做到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提高黨性修養,如何腳踏實地服務群眾,反而醉心於眾星捧月的“恭維”之中,當起“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的“雙面人”。為此,黨員干部遠離“恭維”,必須努力提高黨性修養,補足精神之“鈣”,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此外,領導干部還要旗幟鮮明地同“恭維”的現象作斗爭,要不怕“得罪人”,也不要怕“被得罪”,主動與“恭維”劃清界限,善聽真言、直言,剎住歪風、弘揚正氣,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本色,讓“恭維”失去土壤,讓“恭維者”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