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華每日電訊:博士爭當中學教師,並非“大材小用”

熊丙奇

2016年06月02日09:5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博士爭當中學教師,並非“大材小用”

中國人民大學人事處日前在官網上公示了人大附中擬選聘教師名單。這份16人的名單中,有7名碩士、9名博士,其中6名來自北大,2名來自清華,2名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2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1名來自中科院,還有3位是海外名校畢業的博士和碩士。

針對這份公示名單,有輿論質疑北大博士去中學當教師有些大材小用。說實在的,這種質疑既高看了北大博士,又看輕了中學教育。北大博士去中學當教師,這是很正常的選擇。為提高我國中小學人才培養質量,我國應該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雖然學歷並不是高素質的唯一標准,但越來越多的碩士、博士進入中小學教育領域,將是大勢所趨。

名校畢業的碩士、博士去中學當教師,並非“低就”。如果要說是“低就”,那是以前的觀念出了問題,比如,有人認為攻讀北大博士,追求的是升官發財,因此,大家樂見北大博士不去搞學術、不搞教育,而去考公務員﹔還比如,有人認為讀博士最好的出路是搞學術研究,去中學當“教書匠”是大材小用。當然,沿著這樣的思路,還有人會質疑,中學招聘教師,動輒碩士、博士,而且都要求來自名校,這是不是“學歷高消費”?是不是也是一種“名校情結”。這些觀念都有厘清的必要。

其實,不要說中學,歐美國家有些幼兒園、小學,對教師的從業要求,都至少是碩士學歷。這不是學歷歧視,而是整體提高教師素質的一種手段。這就好比在國外要成為醫生,通常需要有博士學位一樣。這需要嚴格的專業訓練,才能從事專業事務。當然,對於優秀人才,學校也確實需要防止一種傾向,即以“名校+高學歷”來判定誰是優秀人才,這看的是人才的“出身”,而非人才的真實能力和素質。學校也不能簡單以本校教師中有多少博士、碩士,來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績,而應該關注教師本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貢獻。

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很難吸引優秀的人才進教師隊伍,二是尚未創造條件實現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以此留住優秀的教師。近年來,我國對基礎教育的投入逐漸增加,教師的待遇不斷提高,學校有了更好的條件去吸引優秀的人才,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何時中國的優秀人才把到學校當教師作為理想的人生選擇了,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就會提升到一個新層次。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點學校、名牌學校,現在已有了吸引優秀人才的實力,而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學校,還很難吸引優秀人才,甚至連基本的編制也保証不了。這也是此次人大附中“高大上”聘用教師名單,引發輿論關注的一個原因。

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除了考慮薪酬待遇外,更關注的是事業發展的空間和機會,為此,我國中小學在提高教師薪酬待遇的同時,更要關注教師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這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減少行政對學校辦學的干擾﹔在學校內部實行民主管理,建立教師委員會,負責學校的教育事務管理、決策和教師評價。隻有如此,才能讓優秀人才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才能留住優秀人才,避免他們滿懷理想進入學校,卻很快失望甚至產生職業倦怠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