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
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形象地比喻為“進京趕考”。如今,60多年過去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改善。但“趕考”永遠在路上。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當前全黨面臨的“大考”。黨員干部唯有以“趕考”的心態促脫貧,才能在這場“大考”中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要突出“趕”的緊迫性。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當前,我國仍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容不得絲毫鬆懈,來不得半點馬虎。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黨員干部責無旁貸、義不容辭,沒有任何退路可言。必須切實增強“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以“蓬勃向上”的朝氣、“勇於擔當”的銳氣、“用我必勝”的豪氣,發揚“5+2”、“白加黑”的實干精神、“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工作激情、“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自我加壓、負重奮進,頑強拼搏、攻堅克難,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脫貧,蹄疾步穩的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要突出“考”的實效性。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的成效怎麼樣,群眾感受最真切,最有發言權。黨員干部要自覺擺正“考生”的位置,以脫貧一線為“考場”,主動接受群眾“考官”的考驗。要強化宗旨意識。牢記為民原點,踐行群眾路線,克制政績“焦躁症”,以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脫貧工作的最高標准,俯首真心查民所怨,躬身誠意干民所盼,用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要強化精准意識。脫貧攻堅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統一模式,應當根據各地實情走差異化、精准化的扶貧道路。要找准扶貧對象的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注重因戶施策、分類指導,做到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要強化自律意識。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一分一毫都不能亂用。要嚴明政治紀律、工作紀律和財經紀律,將每一個扶貧項目都落到實處,把每一筆扶貧資金都花在刀刃上,決不佔群眾絲毫利益、半點便宜,確保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脫貧攻堅的號角已經吹響。五年決戰,動人心弦。隻要廣大黨員干部以“趕考”的心態促脫貧,夙興夜寐、勤勉工作,就一定能夠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