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功
記者到基層採訪時,多次聽一些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半調侃半訴苦地說:這些年,新聞輿論工作已經從政府工作的“二線”上升到了“一線”,跟媒體記者打交道是苦活、累活,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吃力不討好。從他們的話可知,對於基層政府部門而言,如今的新聞輿論工作已經變得越發重要,也越發復雜了。
部分基層領導干部的這種觀感,與社會轉型時期公眾對社會信息的需求是直接相關的。我們常說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但嚴格說來,所謂“海量信息”大多來自娛樂、廣告和各類專業領域,與社會公共事務相關的信息總體上仍然處於透明度低和相對匱乏的狀態。正因如此,每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之后,社會各界最關注的是政府部門的反應,因為公眾更渴望獲得相關部門處置情況的權威信息。
當前,深化改革是最重大的社會公共事務之一,各項改革政策密集推出。在改革攻堅時期,關於政府部門的改革舉措和行政行為,有大量信息需要有效傳遞和反饋。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利用媒體進行政策宣傳,借助媒體監督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以防止行政結果背離政策目標。因此,當前政府部門需要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有助於在改革舉措落實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傳播學者認為,黨政機關及其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應該包含兩個重要內容:一是主動宣傳時尊重新聞傳播規律,二是"被動"應對輿情時有效滿足信息需求。培養和提升媒介素養,也需要著重從這兩方面入手。在政府的工作需要和公眾的信息需求推動下,如何“善用媒體”已經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一門必修課,而每一次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和新聞事件的處置,都是一場關於官員媒介素養的考試。
在輿情應對方面,有成功也有失敗的例子。記者在採訪中就有這樣的親身體驗:在善於同媒體打交道的地區和部門,再復雜的事情,喝幾杯茶的功夫就能把問題聊清楚、說明白。領導干部善於擺事實、講道理,獲取媒體的支持與理解,把輿論引向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方向。而另一些地方和部門應對監督報道的辦法是:白天兜一圈,晚上喝一頓,消耗記者的精力,以騰出時間找關系、打招呼“擺平媒體”。最后,不僅輿論無法平息,還損害了地方政府公信力。
部分地方領導干部缺乏媒介素養,他們不僅誤以為可以“擺平媒體”,面對輿情還缺乏主動作為,總想著“等風來”。不少基層工作人員對記者坦言:輿情應對不力的事件之所以不時出現,是因為不少地方和部門存在“等一等、拖一拖熱點就會過去”的想法。靠新的輿論熱點來沖淡影響,等別處的輿情出來轉移輿論注意力,不肯直面輿論、不能解決問題,讓部分地方和部門的輿情應對陷入惡性循環,給地方制造了大量的“負資產”。其實,如果他們能及時發布信息,回應公眾關切,就能夠將輿情轉危為機。
輿情應對固然可能因措施不當而失利,主動宣傳如不尊重新聞規律也可能弄巧成拙。記者常收到地方部門宣傳本單位工作成果的邀請,但有些時候,某些單位的工作成果並不突出,他們只是希望借助媒體報道獲得上級的肯定。沒有新聞的事務猶如一杯白開水,記者就算有“生花妙筆”也不可能寫出好文章。有的則不是下大力氣踏踏實實干事,而是做表面功夫,出風頭博眼球。事實証明,這種做法不僅無法展示單位的形象,還會給部門甚至整個系統抹黑。
無關切,不新聞。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改革中容易遭遇“中梗阻”的難點,才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點,也是領導干部應該擔當的關鍵點。新聞傳播的規律如此,領導干部要提高媒介素養,更應該認真尊重新聞規律,牢固樹立問題意識。當前時代條件下,善於運用媒體傳播政策主張、了解社情民意、發現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實際工作,應當是領導干部的一項基本功。
面對媒體,黨政部門及其領導干部,在主動宣傳和輿情應對中,應該在宣傳中給媒體端上一杯白開水,而不是在輿情應對中讓記者醉倒在一杯酒裡。與其心情復雜地“端酒”“送水”,不如開誠布公、以誠相待地給“一杯茶”,如此更顯自信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