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近日,筆者參加所在縣“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動員會。聽一名縣領導介紹工作經驗時,他說起這樣一件事:“一個基層干部在工作上遇到難題,問我怎麼辦?我告訴他,你去登門拜訪當地的百姓,到群眾那裡去找辦法。5天后,這個干部告訴我,這些天他天天跟百姓在一起,不僅聽到許多真心話、知心話,也找到了工作難題的症結所在,有信心盡快把問題解決好。”
毛澤東同志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到,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說的就是要深入群眾,認真調查研究,把群眾的願望、要求和實踐經驗集中起來,加以分析、綜合和提高,使之系統化,進而作出工作決定,提出我們的政策、任務和規劃。
當年,焦裕祿在蘭考征求治理風沙的意見時,有人曾提出借鑒國外的瀝青固沙法。焦裕祿則表示:“這個辦法隻適合外國人,不適合蘭考,咱不能照抄照搬。服務群眾的辦法,還得從群眾中找!”后來,焦裕祿參考當地百姓挖黃河淤泥固墳的經驗,帶領群眾翻淤壓沙,並把這種辦法形象地比作“貼膏藥”﹔又在封閉沙丘上種樹,稱為“扎針”﹔最后從群眾實踐中又總結出“造林固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3條治沙經驗。可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個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過程,做好各項工作的好辦法也由此而來。
從群眾那裡找辦法,要耐得住性子、聽得進批評。面對下到基層的干部,群眾可能會說贊揚甚至是奉承的話,也可能會說些牢騷話甚至是帶刺的、挖苦的話。古人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對贊揚的話,干部要保持清醒頭腦,明白哪些是實話、哪些是虛話﹔對批評的話,干部要敞開胸襟、虛心傾聽,從中找差距、補不足,努力把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實。
從群眾那裡找辦法,要同群眾打成一片。現實中,一些干部不會和群眾打交道,官話連篇、官架子十足,群眾根本不願親近他,更不會對其說心裡話。干部要想從群眾那裡找到“金點子”、好辦法,就得扑下身子接地氣,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學會用百姓的話語體系和他們溝通交流。隻有成為群眾的貼心人,群眾才會真心支持干部的工作。
從群眾那裡找辦法,要善納良言、認真整改。隻向群眾問計而不用計,無異於搞形式主義,走過場,對“獻計”的群眾來說,更是一種傷害。雖然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見得都正確,也並不都具有可操作性,但干部也要仔細地進行梳理,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讓群眾感受到干部聽取意見的虛心和改進工作的決心。特別是對群眾提出的批評意見,干部要認真整改,並將整改結果公之於眾,接受群眾的監督評議。
“聯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新形勢下做好各項工作的科學指南。隻要我們順應時代要求,發揚創新精神,將實際工作與群眾路線結合起來,始終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就能牢牢把握各項工作的主動權,為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凝聚起強大的正能量。
相關專題 |
· 朱波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