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
“呆若木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痴傻發愣的樣子,是貶義詞。然而它最初的含義正好相反,是一個高級褒義詞
“木雞”語出《庄子·外篇·達生》,指的是一隻經高手調教而平時看起來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的斗雞。外表雖然像木頭,但其一旦進入“斗雞場”,其它雞便落荒而逃。可見,木雞的“呆”並不是真的呆。把平時“打鳴”“扑騰”的勁兒都涵養起來,“敵雞”當前,才能蓄積一股子攝人的威勢。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干部隊伍裡也有這樣的“木雞”。他們平時外表朴實,不善言談,精神內斂,埋頭工作,看上去“很一般”,但一遇急難險重任務,他們也能夠迎難而上,行動疾如閃電,辦事干淨利落,其一瞬間的爆發力與平時判若兩人,令人驚異。與“木雞”類似,這樣的干部之所以敢打硬仗,也是把平時“愛表現”、“繞近道”、“接天線”的功夫和心思都省了下來,用到了實干上,所以才能在關鍵時刻露出一身過硬本領,展現無所畏懼精神。這種“木雞”型干部正是發展需要的好干部,理應挑起更大的擔子,做出更多的貢獻。
但,這類干部也有個明顯“缺點”,那就是不善於“創造”讓組織發現的“條件”。因為不善表現、不喜爭功、不事張揚,主導或參與的工作有了成績一般選擇站在人群之后,往往默默無聞。加之其處理復雜矛盾的能力很強,一些在別人那裡特別難辦的問題,他們往往能消弭於無形,也給人一種“工作平淡”的錯覺。
中央一再強調:不能讓埋頭實干默默奉獻的老實人吃虧,“木雞”型干部就是這樣的老實人。換屆之年,選才用才部門有責任慧眼識“木雞”,對那些不善言談、不拉關系、不找門路、不爭名利、隻重實干的“木雞”型干部主動尋找、重點關注、深度考察、大膽起用,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多進人才、進好人才,提供強大的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