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華每日電訊:“韓春雨式創新”是一場及時春雨

王聃

2016年05月24日11:0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韓春雨式創新”是一場及時春雨

千萬別隻看到韓春雨背后身份符號的沖突,更應關注其生成路徑,尤其是大學對其展示出的寬容與支持。韓春雨提供了一個可被復制的樣本

最近,河北科技大學的副教授韓春雨因為一項“諾貝爾獎級別”的實驗成果,一夜間火遍全國。韓春雨和他的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媒體報道稱,其研究將會給基因技術和產業帶來巨大變化,有可能成為沖擊諾貝爾獎的熱門。后續報道還顯示,韓春雨是典型的“三無副教授”——非名校(就職於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學)、非名人(沒有任何人才頭銜稱號)、無職位(無行政職位)。

一名副教授一夜之間成為“諾獎級”科學家,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在一所二本大學,竟然有人研發出了“諾貝爾級”的實驗成果﹔這項打破國際基因編輯技術壟斷的重大突破,竟然只是由韓春雨帶領的5人小組完成的﹔在這所二本院校的研究小組中,不僅有“三本”層次的學生參加,領頭的副教授韓春雨更是“三無副教授”……幾乎所有關於韓春雨的報道,都包含著沖突,他想不火都難。

不過在我看來,最值得放大與思考的不是那些沖突,而是這樣一個細節——韓春雨2006年開始在河北科技大學任教,至今十年,他隻作為通訊作者發表過兩篇中文論文,期間,河北科技大學幾乎從未給過他發表論文篇數、評職稱等壓力,這讓他有條件泡在實驗室裡專注於實驗本身。這個細節,既解釋了韓春雨和其團隊成功的部分緣由,更提供了一個可以被復制的樣本——告別曾經的“唯論文觀”需要大學的自覺,而這種寬容與包容的態度,能夠加速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現。

從常識而論,要求大學教師與科研工作者在學術刊物上發表相應的學術論文,本是一種正常的考核機制。然而在現實中,這一考核要求被異化、被加碼了,幾乎所有大學與科研機構都對論文發表數量以及論文發表刊物的“層次”有著異常嚴苛的要求。這種考核機制,既使得部分大學教師與科研人員片面追求論文發表的數量,也導致了“有償論文”亂象的出現。恰緣於此,“唯論文觀”必須被打破,如此才能讓科研工作者從繁重的論文發表中抽身,真正將精力用於科研。

“唯論文觀”如何打破?一方面,這需要頂層設計的糾偏與修復。譬如在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強調,科技工作者不准通過金錢交易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也即禁止所謂的“有償論文”,這無疑是一種倒逼。另一方面,大學對“唯論文觀”的主動打破是不可或缺的。或許,要求大學一刀切地取消相關的論文考核,並不現實,但大學至少可以對韓春雨副教授這樣的特定人才,主動地放寬論文考核的要求。

千萬別隻看到韓春雨背后身份符號的沖突,我們更應關注其生成路徑,尤其是大學對其展示出的特別寬容與支持。從這個視角審視韓春雨,與其說他是一個傳奇,不如說他的故事給大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啟示——對待科研,大學管理還是應該回到遵從其規律和內涵的原點。既然河北科技大學能對副教授韓春雨分外寬容,其他大學與科研機構為什麼不能積極跟進,讓相關人員的考核也逐漸與論文脫鉤?

創新是科教的生命。韓春雨橫空出世,給中國科教界帶來了一場及時的春雨。好好珍惜這場春雨,創新的春天就不會太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