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各項中央惠農財政補貼和扶貧專項資金,是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對一些生活極其困難的群眾而言,更是“救命錢”
扶貧資金本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然而一些基層干部卻在這些資金上動手腳。記者日前從雲南省人民檢察院獲悉,今年1月至4月,雲南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職務犯罪案件595件719人,其中發生在惠民扶貧領域涉嫌職務犯罪的多達389人,佔職務犯罪的一半以上。據雲南省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局長庄李全介紹,從近年來查辦的情況看,這些案件大多發生在基層組織和鄉鎮機構,涉案資金大多為10萬元以下,其中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的較多(5月19日《中國青年報》)。
目前,中國仍有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等待脫貧,扶貧工作時間緊、難度大、任務重。但是,對貧困人口來說可謂是“救命錢”的扶貧款在一些基層干部眼裡卻成了“唐僧肉”,誰都想吃上一口,導致扶貧領域的腐敗現象屢見不鮮。
近年來各地查處曝光的扶貧領域腐敗問題不少,說明在扶貧領域黨風廉政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如在扶貧資金、項目增多的過程中,監督沒有及時跟上,存在監督滯后、缺位、錯位問題﹔改革不及時不徹底,導致原有的一些體制機制漏洞和深層次弊端逐步顯現等等。也就是說,扶貧領域腐敗之所以存在,除了當事人思想覺悟不高之外,更可能是因為相關的監督機制運轉失靈,因此,要有的放矢,標本兼治。各項中央惠農財政補貼和扶貧專項資金,是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對一些生活極其困難的群眾而言,更是“救命錢”,要在嚴查減少扶貧領域腐敗存量基礎上,通過完善體制機制遏制腐敗增量。而基層干部存在的作風不嚴不實、與民爭利問題,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不精不准、大而化之現象,不僅直接影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而且會影響脫貧攻堅戰的最終戰果。嚴查嚴打扶貧領域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對脫貧攻堅尤其重要。
應該說,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成敗系於精准。要實現到2020年脫貧攻堅的既定目標,除了扶貧機制要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准滴灌”,從“千篇一律”轉向“因人施策”之外,還必須做好精准定責、精准監督、精准問責。對於一些基層干部把國家的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視作予取予奪的“唐僧肉”,扶貧資金被層層克扣挪用,圍繞扶貧對象弄虛作假等問題必須持零容忍態度。對扶貧腐敗問題一經發現,都必須追查到底、精准問責、嚴懲不貸。換言之,針對扶貧腐敗,除了態度上的零容忍,更需要體制機制層面上的零失察。要讓一些低收入群體和偏遠地區群眾切實享受到發展的成果,讓廣大群眾對經濟發展有更多的獲得感,這些都需要責任落實機制到位、保障監督機制完善。比如完善扶貧資金監督管理機制,建立扶貧資金台賬和信息庫,對資金管理使用的每個環節開展職務犯罪風險排查,完善權力監督與制約機制,暢通群眾監督舉報渠道,在扶貧領域形成不敢貪、不能貪、不想貪的社會氛圍。